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人物
玄奘法师小传之七 弘法一生

玄奘法师小传之七 弘法一生

作者: 采霞w | 来源:发表于2018-02-12 22:23 被阅读0次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三月,玄奘从洛阳返回长安,入住弘福寺。

    玄奘把译经所需人员数量报给长安留守司空房玄龄,唐太宗命令房玄龄满足供给,一定要做到周全齐备。

    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译场就建立起来了。玄奘在全国范围内精心挑选了二十多位高僧,这些高僧都是当时备受推崇的有各种学问的僧人,其他笔受、书手、所司供料等也已齐全。五月,译经工作正式开始。

    玄奘带领译场人员,“专精夙夜,不堕寸阴”,一年之内就翻译了包括《菩萨藏经》在内的五部五十八卷佛经。

    应唐太宗的嘱托,玄奘将西行求法的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由弟子辩机编次笔录,于贞观二十年(646)完成。这部十多万字的辉煌巨著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听来的二十八个国家,共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在佛教史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上都有非常高的价值。直到今天,它还是世界上研究古代中亚和印度史地的一部重要著作。

    贞观二十年(646)五月,玄奘开始翻译他西行求法最重要的经典《瑜伽师地论》。传说中《瑜伽师地论》是由弥勒菩萨亲自口授的,是一部极其精深的反映人类智慧的佛典。

    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十五日,整整两年的时间,《瑜伽师地论》终于全部译完,共一百卷。

    唐太宗读完《瑜伽师地论》后,极为推崇,感叹“朕观佛经譬犹瞻天俯海,莫测高深。”当即命令秘书省写手把《瑜伽师地论》誊写九份以供流转,让所有国人都有机会听闻此经。

    唐太宗欣喜之下,应玄奘的请求,亲笔写下了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序中称颂佛法,对玄奘极尽褒扬之词,并敕令把它放在所有汉译佛经之首。皇太子李治也作《述圣记》予以褒奖。

    十月,唐太宗在紫薇殿西设弘法院,请玄奘住在里面。玄奘白天陪皇帝谈说,晚上照旧翻经不辍,译成佛经二十二卷。

    十二月,皇太子李治为母亲文德圣皇后建造的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以住持身份入住慈恩寺。唐太宗为玄奘进入慈恩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亲自带领皇太子和后宫等人站在安福门楼,手执香炉相送。玄奘西行带回的经像舍利等一并送入慈恩寺。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驾崩,当时,玄奘就陪伴唐太宗住在翠微宫。

    多年来,唐太宗一直非常敬重和欣赏玄奘,全力支持玄奘的事业,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很融洽,唐太宗的驾崩对玄奘的打击可想而知。

    从此之后,玄奘更加专心翻译,不舍得浪费一点时间。他每天制定翻译的进度,如果白天有事没有完成,夜里一定要补足,常常是三更刚睡下,五更又起床读诵梵本,用红笔标点次序,拟定白天要翻译的内容。每天黄昏二时还要给弟子们讲解新译的经论,为各地远来请教的学僧们解答问题。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为了妥善保管西行带回的经像舍利,奏请唐高宗,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佛塔一座。五十三岁的玄奘亲自参与劳动,搬运砖石,两周后佛塔建成。佛塔有五层,高一百八十尺,每层中心都放有舍利。这就是现在西安大雁塔最初的形态。

    玄奘因当年西行,跋涉雪山,落下了冷病,多年来一直靠药物控制。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五月,玄奘突然病发,几乎不治。唐高宗派御医全力救治,五天之后才算是控制住了病情。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玄奘陪从唐高宗到了洛阳。玄奘从十九岁离开洛阳,已是近四十年没有回过家乡了。玄奘访问亲故,大多已经不在人世,只有姐姐尚在,他父母的坟墓因为年久已经荒芜倒塌。经过唐高宗同意,玄奘重新营造了祖茔,迁葬父母,一切费用由国家承担。

    同年九月,玄奘上表唐高宗,请求赴少林寺翻译佛经,唐高宗不许。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为避开各种事务,专心翻译卷帙浩繁的《大般若经》,玄奘向唐高宗请求到偏离京师的玉华宫翻经。

    十月,玄奘带着帮助他翻经的高僧和徒弟们,前往玉华宫,住肃成院。 直到圆寂,玄奘再也没有离开过玉华宫。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正月初一,玄奘开始翻译《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梵本有二十万颂,规模浩大,助手们建议删略去一部分。玄奘听从了大家的意见,就像前代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一样,删去了一些重复的部分。当天晚上他连做恶梦,心中顿时警醒。第二天他告诉助手们,还是依照原本翻译。

    《大般若经》玄奘从印度带回了三部,三部之间如果发现不同的地方,玄奘都要反复校对斟酌之后,才下笔写成文字,非常的小心谨慎。

    翻译《大般若经》时,玄奘常常害怕自己寿命将尽,翻不完此经,所以经常告诫助手们:“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於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辛劳。”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大般若经》译完,共六百卷。玄奘合掌欢喜无限,说:“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徒众宜各踊跃欣庆。”

    译完《大般若经》后,玄奘自觉身力衰竭,知道死期将至。

    唐高宗麟德元年正月初三(664),弟子们恳请开始《大宝积经》的翻译,玄奘见大家热情高涨,勉力翻译了几行,实在气力难支,只得停下说道,这部经份量与《大般若经》相同,我死期快到了,已经没有气力翻译这部大典了。从此停笔不再翻译。

    初九,玄奘在房后跨过一条小沟时摔倒了,虽然只是小腿上擦破了点皮,却因此倒在床上,病情加重。二月初五夜半,一代宗师玄奘法师圆寂,时年65岁。

    玄奘法师圆寂,朝野震动,僧俗同悲。唐高宗哀恸伤感,为之罢朝数日,几次说道 :“朕失国宝矣”,并追谥“大遍觉”。下葬之日,一百多万人相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性爱怡简,不好交游,一入道场,非朝命不出。

    从贞观十九年(645)开始,玄奘译经十九年,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

    不仅如此,他还奉唐太宗之命,把中国的《老子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翻译成了梵文。

    中国的佛教最初不是从印度直接传过来的,而是从西域和中亚流转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版本还是翻译,都可能出现和梵文原典有所出入的情况。而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梵本佛经数量大、质量高、覆盖面广,极为珍贵。

    玄奘本人汉语梵文都很精通,他手拿梵本,就可以直接念出汉文。他一改古代译经家的直译之风,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理论,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融会直译、意译等译经新规,开创了我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新译”时期。

    玄奘翻译的佛经,大多是高难度的佛教理论著作,译文明净条达而又不失原文的风格,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越了他的前人,后人更是难以企及。

    玄奘还开创了我国佛教中哲学色彩最浓的法相宗(也叫“慈恩宗”、“唯识宗”),培养了众多的弟子,并由他的日本和朝鲜的弟子传回本国,至今还是大乘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我国古代,忘身求法的高僧很多,尽力于翻译事业并取得成就的人物也不是少数。而目标的确定、意志的坚定、学识的丰赡、力行的彻底和成绩的宏富,则以玄奘法师为第一人。”

    这是赵朴初先生在玄奘法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法会上的发言,也是对玄奘法师弘法一生的高度凝缩。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西游记》  钱文忠著

    《大唐西域记》前言  董志翘

    央视记录片《玄奘之路》  金铁木执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玄奘法师小传之七 弘法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vd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