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干与周瑜是同窗,有着一段同师共学的情谊,可二人的命运却大不一样。
蒋干在曹操手下做幕宾,他的地位在曹操心目中远不及荀彧、郭嘉这些顶级谋士。而周瑜此时却已经是江东水军的头号领导人,担任水军大都督。
赤壁之战开战前,在曹操不知江东虚实之际,需要派遣一个人往江东去探听虚实。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时候,蒋干自告奋勇,毛遂自荐,要亲往江东说服周瑜来归降(“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此刻正愁于此事,也没有很适合的人选,有个自告奋勇的,而且还承诺必能成功(“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自然心里高兴。
于是曹操为他备了酒送别,派他去了江东。
谁知周瑜见到蒋干以后,除了讥讽以外,还进行了一番戏耍,说他是曹操的说客(“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蒋干赶紧解释到:我是来看故友的,不是来作说客的。
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各为其主,公事归公事,工作归工作。但故友来访,还是要招待的。于是周瑜就大张旗鼓地设宴招待了蒋干,并且再三和众人强调:子翼兄来江东看我,我们是朋友叙旧,不谈双方交兵之事,大家不要怀疑。随即把自己的佩剑交给太史慈,交代到:今天我们只谈情谊,如果有人提到军旅的话题,斩!(“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
我们考虑一下,这样招待,谁能接受?但是蒋干没有办法,走到这一步了,心里窝屈也得忍着。他没有选择,没有回旋的余地。因为他是在没有掂量清楚自己的份量和能力的前提下出使的,他也是在没有了解清楚周瑜的情况下贸然而来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这不知己也不知彼,只能憋着。
周瑜开始了他的表演,因为蒋干一到这里,人家都已经计谋好了。一是耍酒疯,把蒋干弄得不知所措;二是亮实力,让蒋干看到这里兵精粮足,交战必胜;三是同榻而眠。周瑜说到也做到了,叙情谊就是叙情谊,而且要叙到位。我都不喝酒,但是你来了我却喝醉了,都与你同榻而眠了,我够讲究吧!
蒋干怎么就没想到,一个与江东领主孙权互称知己的人,一个与主公外托君臣之意义、内结骨肉之亲的人,一个与上级祸福与共的人,岂能被你说动?
蒋干此时有点晕,说是说不动了,况且人家连说的机会都没给你。那就看看有什么重要情报能带回去吧,不然怎么兑现向丞相的承诺呢?于是趁着周瑜“睡着”,窃取了一封书信,连夜返回了江东。而这封书信送了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命,蔡瑁和张允是降将,专门为曹军训练水师。曹军的战力长于陆军而短于水军,此二人擅长水军的训练,他们训练水军的方法连周瑜都称赞(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蒋干也是读书人,是当时的名士。一个人有学问,必须要自知,然后知人,这样的学问才有用。如果学问没有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那学问再多也是没用的。蒋干自告奋勇又自负其能,为曹操办了一件这样的事,可蒋干的故事还远没结束,他还后续干了什么,让曹操赤壁惨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