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爱你,死都不怕

作者: 晴雪凝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11:46 被阅读112次
    为了爱你,死都不怕

    读虹影的作品《K-英国情人》之前,我已经读过她的自传式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女儿花》。

    如果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女儿花》这两部作品带给我的是震撼,那么读《K-英国情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小说以19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战争画面为开头,极细致地描写了一个男人临死前,抓着一条绣了个“k”字的中国黄缎手帕,虚弱却又得意地说“我梦想参加革命,想有个漂亮情人,她都给了我,我现在才明白,我死而无憾。”

    由于小说开头就很抓人,于是我理所当然带着好奇继续读到了最后。

    《k-英国情人》讲述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侄子裘利安·贝尔,继承了他们家族的自由主义精神和放荡不羁的处世态度,在爱情上极度自由,不考虑一般意义上道德和婚姻关系的束缚。

    他对二战前欧洲的沉闷感到失望,因此决定到中国来参加革命。于是,他写好遗书,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请,来到了中国当外教。

    然而,还没做好开始革命的准备,他就被系主任郑的夫人闵吸引了。

    闵,天然又敏感,充满智慧,心地善良,还有中国人里少见的幽默感。在裘利安眼里,她就是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神秘女人,让多情的他忍不住“兴风作浪”,想去揭开她那层充满诱惑力的面纱。

    经裘利安恶作剧般的大胆挑逗,闵虽然表面淡定,但内心却生出了不一样的情愫。

    由于闵始终不愿意和裘利安发生关系,正在裘利安感到失望之际,闵却忽然邀请他去北京。

    到了北京之后,闵完全展现出了她的另一面:一个从妻妾成群的封建家庭走出来,修习了房中术的、妖媚的,并带有浓郁而古老的东方美的女性。

    她带着裘利安看了皮影戏,并进了鸦片馆,欣赏了中国的春宫图,并和他一起享受了美妙绝伦的全套服务。

    在闵身上,新文化和中国的古老传统交叠在一起,一个新文化的女性保守自持,一个古老传统的东方女性大胆开放。这种几乎是双重性格的存在更加深刻地诱惑着裘利安,让小说充满了官能的美感。

    谈到美,我不得不展示一段虹影对闵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如下:

    裘利安第一次看到她不戴眼镜。他从未料到闵这样美。红晕使她的脸显得非常细腻,而她一生气,嘴唇微微突出,好像有意在引诱一个吻。那嘴唇的颜色,几乎像用口红抹过。 在窘迫中,闵站起来,去取掉在地板上的餐巾。他突然又注意到闵的打扮,一身粉白色丝缎旗袍,领口不高,却镶绲边,空心扣。不像校园里女生直筒式旗袍,而是极其贴身,开衩到腿,把她全身的曲线都显了出来…… 烛光让裘利安找到了熟悉感和亲切感,一切好像似曾相识,而不是在一个陌生国家。 烛光烁烁,一桌酒菜,闵依然是女主人的姿态,若无其事地给他倒红葡萄酒……

    通过这一细致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两性的相互勾引,而且勾引的过程不但不俗,反而还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那种微妙的感觉、矛盾的心理、复杂的体验,都表现得细腻而富有层次感,优雅从容而舒畅自然。

    小说描写的功夫不只是体现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更重要在于创造一种情境和气氛。在此,不得不承认虹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

    接下来,我还想引用小说人物裘利安为闵写的一首诗:

    逃逸,海风飞过寒冷
    绯红的日落,黑色的断树
    陡峭的英格兰鸟语悬臂,直到老
    越过沙滩纠结着,我们睡。

    “直到老,我们睡”与其说是一个华丽的谎言,还不如说是一对甜蜜恋人当时最美好的愿景。闵看到裘利安为她写的诗,她“读着读着,忽然泪涌了出来,顺着脸哗哗往外淌,没有声音,也不用手绢去擦“。

    我想任何一个陷入热恋的女人读到情人为自己写的诗,感动之际,大概都会有如此反应吧。

    激情燃烧到一定阶段,通常只有两种结局:要嘛越过艰难险阻,有情人终成眷属;要嘛就是分手,让曾经的种种美好变成回忆。

    裘利安和闵同样也是在激情后面临这样的抉择。而解决的办法无外乎就是闵离婚,然后和裘利安结婚。

    从北京回来,闵感觉到了裘利安对她感情的逃避。她知道,除了性,她无法再靠其他魅力留住他的心,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

    闵不断暗示裘利安给出满意的解决办法,但是裘利安一直没有求婚,面对压力,他甚至还想通过和其他女人约会来代替与闵的深情。

    为了搞清楚闵在自己的内心究竟有多重要,同时也为了逃避闵的深情和幽怨的眼神,裘利安决定去战场换换心情。

    从战场游历回来后,裘利安意识到自己是真爱闵的,只要是闵的要求,他都通通愿意满足。

    不巧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表明心意,就被闵的丈夫郑捉奸在床了。

    三个人的关系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也是最考验裘利安的时刻,他想了许多,最后的决定是向郑道歉,然后辞职离开中国。

    其实,当时郑除了情绪激动地骂裘利安不是一个真正的绅士,并没有将他和闵置于最难堪的境地。

    如果彼时,他选择与闵在一起,富有绅士风度的郑是会成全的,那么他或许可以和闵践行“直到老,我们睡”的诺言。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面对裘利安的退缩,红影借闵之口简直指责道:“他实际上摆脱不了种族主义,不过比其他西方人更不了解自己而已。他的灵魂深处藏着对中国人的轻视,哪怕对方是他最心爱的女人。在闵和郑面前,他的决断绝情,说到底,还是西方人的傲慢。”

    由此可知,其实裘利安并不是很了解中国,他即便能够体会闵这样的热情女子婚后的苦闷与心酸,又如何能那么快就理解到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呢?

    他那在剑桥的温室里,在布鲁姆斯勃里的客厅里培育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不断和中国的现实发生冲突。

    他不清楚国民党和共产党哪一个更能够代表自由,他也不清楚为什么像闵的丈夫郑那样的自由知识分子,面对内战却选择在大学里面继续教他的英美文学,而不是投笔从戎;他更不明白,为什么以布鲁姆斯勃里的标准衡量起来如此滥情的诗人徐志摩,那个“三等雪莱的货色”,会在中国如此脍炙人口。

    他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忘掉中国的劳苦大众,然而当他真正目睹了两党人民互相戕害的流血画面之后,他终于认定:“这不是我想要的的革命”。

    最后,裘利安离开中国,如自己所愿,怀着对情人闵的爱死在了自己理想的西班牙战场上。

    而闵却在七月半鬼节,又一次选择在家自杀,然后又被被送到医院抢救。

    闵自杀为的是“强迫裘利安回到中国,回到她的身边来看她”。虽然是迷信,但信的人再怎么迷都是真实。换句话说,闵的自杀是为了再见到裘利安,至死为情所困。

    文学史上描写女性出轨的作品不少,用福楼拜的话来说:“所有的名著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通奸。”

    只是,无论是中西方,出轨的女性似乎只有走向死亡才能升华文学的质量。同理,虹影笔下的闵,也是用死让全文得以升华。

    很多读者读完这部小说后,都会为闵的结局感到遗憾,同时又对她的出轨行为感到鄙夷,觉得她就活该受那些罪。

    其实,我个人认为解读文学作品不应该带太多主观感情色彩,因为每一个故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抛开世俗的道德观念,把自己从禁锢的传统文化思想中解放出来,然后再怀着一种欣赏文学美的自由精神来读此书。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书中收获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愿大家都能本着一颗纯粹的心感受书中的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吉羊玉奕v:对文学中的美独有见地。不同的人鉴赏文学作品时,由于三观不同,阅历不同,修养不同,品位等等各种不同,评价的标准就会不同。
        诗友对 美的发挖掘另有视角和水准。这也算是哈姆雷特现象。能大胆说出这种美,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见证。佩服你的鉴赏水准和对文学作品的真诚解读!好文,我带走收藏。👍👍👍👏👏👏
        吉羊玉奕v:@晴雪凝 好久不见,见面心欢!😄😄🍵🍵👯
        晴雪凝:@吉羊玉奕300 谢谢玉儿!么么哒!
      • 写意人:刚看完小说,有点激动,这真是个厉害的作家!我去找《饥饿的女儿》来看。
        晴雪凝:@写意人 哈哈,她的书真的不错。
      • 小茗说:这题目。。。。好敷衍惹
        晴雪凝:@天空的影舞者 那你帮忙取个标题呗😝🙏
      • 虬田:外国文学最怕记人物名字了:joy:
        晴雪凝:@虬田 这是中国人写的小说。

      本文标题:为了爱你,死都不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yq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