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经常说要修善积德,古圣先贤也教导我们要积阴德,那什么是阴德?什么又是阳善呢?我们借鉴《了凡四训》的一些解释简单分享一下:
一,阳善。《了凡四训》上讲:“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如果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阳善。人人都赞叹你,政府出面表扬加物质奖励,媒体争先恐后的宣传你,还不时地有人送块牌匾给你。大家都知道你是个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你一下子就名声在外了,这样一来,你行善的果报,就都立刻报掉了。
何为阳善?何为阴德?

“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知名度,这就是“名”,也是福报之一。有的人就贪求名声,喜欢被人称赞,结果这一有名,行善的福报就以此报掉了。
“名者造物所忌”,所以这个名声是老天爷最忌讳的。“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如果你的名声跟你的德行不相符,你的名声是通过沽名钓誉、弄虚作假而来的,灾祸也就会随之而来。
现在世间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电影明星、歌星。很多人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人都知道了,这就是很大的福报。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德,名不副实,是靠弄虚作假来的,是靠炒作来的,往往就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不光是影视行业,世间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如果你没有真实的德行,却享有很大的名声,名气很大,就会潜伏着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易经》上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阳善的福报,随时就可能报掉,如果是虚假的阳善,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何为阳善?何为阴德?
二,阴德。“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就是说你做了善事、善行,没有人知道,你也不想让人知道,不会主动告诉任何人,这就是阴德,别人看不到的功德。它就积累在那,越积越多,越积越厚。
如果一人没有什么过失,经常默默的做一些善事,别人却无缘无故的冤枉他、侮辱他,看起来很不公平,这人很委屈,却不知道他无始劫以来的业都因此消掉了。剩下的全是阴德,他的福报就会越积越厚,子孙往往骤发,突然就发达起来了。所以古人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们经常会看到身边一些老实巴交、很不起眼的人物,突然就发达起来了,往往就是人家暗地里做好事了,积的阴德厚了。
古人说“实至名归”,如果一个人真的德行到家了,真有实德,就算藏得再隐蔽,还是会被人发现。

何为阳善?何为阴德?
比如近代佛教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却没有人知道。直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才有几位大德居士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他,他们一看印光大师的风度、言谈,和一般出家人不一样,于是经常亲近老法师,这才了解了老法师的真实德行。有人就在报刊上写文章发表,就把印光大师的名字传开了。这不是印光法师请人在报纸打广告做宣传的,而是这些人真正认为他是大德高僧,才向广大群众介绍的,所以这是“实至名归”,不是徒有虚名。这就是因为老法师几十年来,积累的阴德太厚了,所以一直到现在,有无数的学佛弟子,都在向他老人家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