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2节到第1节;从4班又转战到3班。终于调完了课,匆忙上完了《蜀道难》。换了教室,换了多媒体,之前的教学设计完全打乱,音频,视频,各种声,光,电全部熄火。这时侯,孩子们的课堂张力就成了最大的亮点。好在,宏坤的导读,只是由课前导读变成了课上导读,时间虽然拖延了6分钟,但原创的导读诗,还是体现了宏坤的渊博;好在,课堂上,有了读书的声音,复沓的读法,第一次尝试,但如乐队合奏的感觉,是我需要的蜀道难的气势,但由于时间的原因,后面的美读加赏读,未能进行,是个缺憾;好在,公众号的问题设计,孩子们处理的非常好,主题鲜明,面向受众,张力十足,但为了课堂完整,我忍痛删掉了评委打分环节,又是个滥尾;好在,文本内容的研讨部分,预习充分,虽然有遗漏,但孩子们做的还是很精细,课上问题回答也很踊跃,尤其是左强,洪纬,红悦,可以走向讲台,大敢展示,又是一次最大的突破。至于后面的鉴赏研习问题和语言运用题时间的关系,处理相对仓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留示范课的相对完整性,但也耽误了学生的课上自然生成的过程,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又一次宝贵的发言机会。为了示范而示范,究竟是谁的课堂,给谁示范?教师是否可以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无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呢?答案当然是不可以!向我的孩子们道歉!老师一定把属于你们的麦田还给你们!
统计一下,今天孩子们朗读时全部参予,讨论时全部加入,单独回答问题13人次。小组讨论两次。学生活动35分钟,教师10分钟,课上知识性检测,未完成。下次上课继续改进。
第2节去4班上课。感觉好多了,时间从容,状态松驰。学生也没有了被展览的威压,算是行云流水的感觉。另外第一环节的公众号我也设置了评委环节,打分,确定规则,学生对这个环节也很满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我果断调整了课堂节奏,本节课只集中处理了两个问题,结果课堂效率大大提升。
课堂中每一个问题,应该都是为加强实践性而设计,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走向精神和言语共生的道路。让课堂无闲笔,无闲谈,亦不应该有闲人。让孩子们走进课堂,也应该走出课堂,沿着长长的“蜀道"一路攀援,一路发现。找到那只善飞的黄鹤和那只“愁攀援的猿猱″,架起思维的天梯,去远行!
莫畏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