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及孔子对当下状况的道德标准,此外还记录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生动事件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2117/7815c8b737e03f4b.png)
在上文品读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一章重复句,在《学而篇》第3章。此处不再论述。
后文提到孔子讨厌紫色。
孔子为什么和“紫色”过不去呢?依照周礼,国君应该穿大红色,红色是正色。紫和朱接近,容易让人误解为红色。
就像乡愿和圣人,看起来很像,但本质不同。孔子不喜欢紫色,是因为“恶紫之夺朱也”。
但据说齐桓公跟鲁桓公都喜欢穿紫色服饰。可能这也是他讨厌紫色的原因之一。
继续下章: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原文解析: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
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
孔子说:“天说过什么话呢?四季照常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有感解读:
孔子有一天又发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感叹,“我以后都不想讲课了”。
或者说以后都不想口述知识了。
子贡回答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学什么?我们向别人转述什么?我们怎么教别人?”
孔子回应:“你听过上天说话吗?但是春夏秋冬,时运有序;万物生长,兴衰有常。这一切并不需要上天命令安排。”
从后句可以理解到,孔子可能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觉得自己讲得太多,反而没有把至理传授给学生。
孔子运用类比法含蓄地为子贡说明了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的领悟和独立观察思考的道理。
孔子认为天虽然沉默无语,无声无息,却操纵着四季轮回和万物的生生不息,并且还主宰着人间的生死祸福。
也有读者解释,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有可能是受了挫折,有点像曾经跟子路讲的“乘桴浮于海”——道不行,就到海外去。
总体来讲,在传授知识的实践过程中,老师有时候少说一点也有道理。
老师少说一点,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多一点。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比老师灌输效果要好。
继续下章: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译:
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原文解析: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有感解读:
孺悲是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去向孔子学礼,孔子不愿见孺悲,就以身体不适为借口打发他走,但是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弹瑟而歌,故意让孺悲知道自己是不想见他。
这段故事特别能体现孔子的性格。
孔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心里有情绪就会表达出来。
孺悲是鲁国人,他跟孔子学过礼。从这段话来看,他应该是被孔子开除了。至于他是否做了什么有违道德的事,或者触及孔子底线的事,《论语》和史料都没有记载。
这段文字很明确地给我们展现了孔子的性格——不怕得罪人。一个人不敢得罪他人,与所有人都交好,未必是好人。真正的好人一定是好的人说他好,不好的人说他不好,因为他敢于得罪不好的人。
孔子能这样否认一个人,能说明这个人的品格修养方面都不太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