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文化以及国民性的入门书籍。
它最牛的地方在于直接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对日政策,或者说,直接影响了日本的命运。
事实上,这是1944年,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美国政府委托的一个研究项目,他们亟需研究两个问题:
1、日本会不会投降?如果投降,要不要在战后的条约里废除天皇制度?
2、美国有没有必要全面占领日本?
本尼迪克特是美国人类学家。
在当时的条件下,她无法进入日本进行实地考察,只能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参考书刊、日本文学和电影等,写成报告。
她报告的结论是:
1、日本政府会投降。
2、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
3、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
事实我们都知道了,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意见一致,历史的发展也与她的意见一致。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80年过去,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被批评为过度概括和简化了复杂的文化现场,但这本书仍然被认为是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经典之作。
先说书名,“菊与刀”是什么意思?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但是在书中,作者并没有重点阐述这两者,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好斗,喜新又顽固,服从又不驯等。
那么作者是怎样回答问题,得出结论的呢?
问题一:日本会不会投降?如果投降,要不要在战后的条约里废除天皇制度?
回答:
1、天皇不是像希特勒那样的独裁者,他不是一个凡人,而是日本民族最高精神的化身。天皇制保证了这种精神一以贯之的传递。
2、天皇制的背后,是一整套秩序井然的等级制度,其精髓是“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高贵优秀的人统治贫贱卑劣的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3、日本人讲“恩”,认为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欠下了各种“恩”,对父母祖辈、一餐一饭、一衫一帽,都欠了“恩”,而欠得最大的,是天皇的“皇恩”。
4、与此相对,在两个彼此不存在亲属或上下级关系的日本人之间,则有一种“情义”关系,恩和情义都要报,否则,要么不配做人,要么很丢人。
5、日本古代社会武士有特权,名誉被侵犯的时候报复别人是正当的,而现代社会讲法治,失去了这种复仇渠道,所以20世纪的日本人,很容易把失败的根源归结刀自己头上,因此当时的日本文学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厌倦、抑郁和消沉,而意识到这种情绪,又更加深对自己的厌恶。
6、根据以上特征,作者判断,日本政府会投降。
问题二:美国有没有必要全面占领日本?
回答:
1、美国即将成为战胜国,日本是战败国,根据之前的分析,日本民众会认为,胜者就应该又胜者的地位,自己则应该接受作为失败者的地位,因此美国也没有必要全面占领日本。
2、不仅如此,美国还应该尽可能利用日本政府来管理战后秩序。因为这相当于给了天皇和普通日本人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日本人会觉得自己欠下了美国人的“情义”。
这两个问题回答完毕,本尼迪克特完成了她的使命,但她并没有止步与此,而是从学者的角度继续深入研究,提出了日本的“耻感文化”,与之相对的是美国的“罪感文化”,并指出这两种文化没有高下之分。
简单说,罪感文化的道德是个人内心的事,犯错的人可以通过认错和坦白来缓解道德负担。
耻感文化的道德是靠羞耻心来强制的,犯错之后的内疚是懊恼,懊恼被别人发现,而不是犯错本身。而这种懊恼又很强烈,强烈到足以让人自杀。
正是这样的国民性,让日本人迅速承认自己的失败,接受美军的到来,并在第一时间把注意力调整到和平处世和生产建设,从而实现了战后的经济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