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原文: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直译:
1.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2.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我的解读: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看上去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
老子认为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拥有了世间的庸俗智慧。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老子还认为,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是大道赐予给人们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常言道:“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是的,识人辨人,需要智慧。但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了解自己,更加需要智慧,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而且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厉害的人。所以,不要和别人比较,要和自己比较,不断提高自己,今天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好,这就是强者。
自律,减肥,戒烟,修心养性等,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
能持之以恒,能够做得到的,都是强者。
这里说的,真正的富有,不是家财万贯,也不是拥有宝马香车。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实际拥有了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摒除私心杂念,抛弃自己的妄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称为真正的富有,并不是单纯的物质的自我满足。
自知者十分明确生命本身的意义,也十分了解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他们深刻懂得,只有真正地把握自己,才能彻底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只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才算是真正的强者。
一个人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根本,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做人也好,过生活也好,成就一份事业也好。之所以迷路,是忘记了出发时的方向;之所以迷茫,是违背了内心的初衷。很多事业失败了,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人的生老病死是合于道的自然规律的,我们只有顺应天道,与大道合为一体,才是真正做到了“久”和“死而不亡”。一滴水规入到它的生命之所—大海中去,它们就永远也不会消亡了。
人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精神可以长存。有的人活着,就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人总得有点精神方面的东西传承,不敢想流芳百世,但是可以想想能被子孙后代记住几十年。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这也主要就是受到老子这一章的思想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