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18岁,杨东平从四川省泸县建筑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经人介绍到宜宾五粮液酒厂一个建筑工地做施工员。由于他工作勤奋、敬业和善于学习,小小年纪的杨东平竟然将一支2000多人的民工队伍管理得服服贴贴。
有一天下班看到一位老人在路上行走时倒在了地上。他忙将老人送到了医院,还垫资对老人进行抢救,并及时地通知了老人的亲属。正应了那句“善有善报”的古话,没想到老人是云南某县一位老干部,他对杨东平的帮助感激不尽,同时也非常欣赏杨东平的为人,所以,当其所在的单位有一个房屋修建工程需对外发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杨东平所在的建筑公司。
杨东平和老板一起到云南接下了这个600多万的工程。老板给杨东平发了6万元的奖金。 6万元对当时的杨东平来说是一笔巨款,拿着这笔钱,年轻的他感到浑身发飘,想也没想就去买了一辆自己从小就想拥有的面包车。
不幸的是,买了车没开多久,就遇到了一场车毁人伤的事故。花完买车后剩下的1万多元,杨东平走出了医院,这笔转手财富就象过眼云烟,留给他的是摔断的鼻梁和对生命的思考和认识。
杨东平辞去建筑工地上的工作,回到泸州,创办了泸州市江阳区小蜜蜂家政服务中心,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三个月没有业务,杨东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怀疑的结果是更加执着。
为什么要花钱请人来做清洁?为什么一定要请你小蜜蜂来做?这些疑问是杨东平上门去推销清洁产品和服务时经常会遇到的,有时甚至会遭到白眼甚至是挖苦。
杨东平没有钱很穷,但他有一笔最大的财富--自信。没有钱去印制宣传单的杨东平,就用复写纸手写宣传单,到各居民住宅小区一家家散发,最多时一天发出过上千张,晚上回到住处,他不吃不喝躺下就睡,直到天亮。除了派发宣传单,他还在街上拉一条横幅,手拿扫帚、抹布站在街边向人们宣讲自己从事的业务。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接受杨东平的服务。杨东平仍然咬牙坚持着,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不停地到各个住宅小区宣传,派发宣传单。
这种没有生意的局面竟然持续了三个月,杨东平急了:难道人们真的不需要家政服务?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但是怀疑的结果是更加执着,他坚持着,没有停下他的嘴,没有停下他的腿:不停地宣传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必然与好处。
在这关键的时候,杨东平接到了一笔业务,有人请他去为自己即将开张的公司打扫清洁。面对自己的第一单生意,杨东平激动得话也说不出来了。500平米的面积,当人家问他多少钱时,他想也没想就说那就500元吧。
那是很久都没用过的房子,天花板、墙壁、窗户、地面,每一个环节做下来,不光是没有赚到钱,还贴了许多人工费进去。但杨东平依然很高兴:人们需要他!社会需要家政服务!只要有了第一个顾客,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客户。
杨东平认为满意了他的服务,就一定会接受它,并喜欢它。于是,杨东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免费家政服务。 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当他免费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朋友们的一致反对。本来就没有钱,如果免费做了,收不到钱不说,工人们的工资从哪里来?但不从免费开始,又有谁肯让一帮年轻人提着盆子抹布往自己家里闯?
杨东平决定按自己的思路只要真心、诚心、实心踏踏实实地做,人们就会满意,就会由好奇到好感,就会接着花钱请他服务了。这样,做第二次时就都可以收到钱,就可以用来发工人的工资了。只是,这第一次的服务绝不能砸锅,一定要让人们满意。
果然免费服务产生了奇效。免费带动了付费,享受过一次服务的人大都打来传呼,请他做第二次服务。杨东平接到第一个传呼时竟然激动得泪流满面:我终于感动了上帝。
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免费活动,杨东平就有了一些零散的客户。半年后,杨东平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免费做了500多家,后来这其中的一部份成了他的长期客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