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8-1.2.3

作者: 老彭有话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07:54 被阅读3次

    泰伯篇第八 传统为二十一章,现把传统的8.15移至《八佾篇》,计为二十章


    8.1[传统为8.1]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②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

    【老彭有话】孔子说,泰伯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至德之人”了。他三次出让天下,所以人们都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赞扬他了。

    在孔子眼里能“让”天下的就是最好的人,泰伯所为虽不是“禅让”,但可与其相似也,但毕竟不是。所以孔子不把泰伯称为“圣”,而是“至德”之人。由此可见,孔子在关于“圣”、“仁”、“德”的划分上是非常有分寸的。

    【注释】】①泰伯,本为长子可继承王位。知道父亲有意要传位给他弟弟后,主动出走避让。②三,三次。泰伯第一次让位于其三弟,后自到南方建国,父丧回家奔丧时三弟劝其即位,再次辞让;自己病死时让位于其二弟,是为第三次。所以孔子说他是“三以天下让”。


    8.2[传统为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其职责。”

    【老彭有话】本章不翻译最好,因为它已成为典故、俗语。翻译出来的话反倒显得罗嗦不堪。

    现在这话已可随意用。不想干事的,可以说我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确实是不在其位,无法谋其政。真正在位却不想干事的,说我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说,我不是主管。身为主管的人也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说他虽然名义上在管这个事,但实权操在上一级官员手里。实际都是在推诿,不负责任。

    但一旦是好事有好处,便又一窝蜂冲过来,这时好像都“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那这就是另一种情况了。一是抢好处,其表现是虽“不在其位”,但也在“谋其政”。实际这种人的本旨不在“谋其政”而是“谋其利”。二是只想上“其位”,却“不谋其政”的。这类人想的是“位”,但不想有“为”。即便上了位,办起事来也是或推诿、或拖延、或……。

    不知孔子活到现在会对此又有何样感想。


    8.3[传统为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译文】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累;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缩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君子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朋,百姓就会走向仁德;从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百姓间就不会冷淡无情。

    【老彭有话】孔子说,内心不懂礼的要求,只是假装恭敬待人就会感觉很劳累;不懂具体礼的要求却一味谨慎小心遇事就缩手缩脚。不按礼的规矩要求遇事只知一味向前冲就容易造成麻烦;不懂说话的场合只强调直率就让人觉得很刺耳。君子要一直像待亲人一样待人,那民间就会有“仁”,君子不会嫌弃无用之人,那民间自然就不会冷淡无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不是不可以,但在其位谋其政也要遵守礼节规矩。孔子在这里列举了君子的四种品性“恭、慎、勇、直”,但同时指出,既便有了这些好的品性,但如果不加以用礼来规范,也会出现错误。孔子仍意在强调“礼”,并侧面上在讲“中庸”,这也与后面的“过犹不及”相类似。

    【注释】①礼,礼节。②葸,胆怯。③绞,刻薄。④偷,寡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泰伯篇8-1.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os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