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50429/62b99b06cbbbe948.jpg)
离别总是那么快,也总是那么伤感,还有一些难以割舍的牵挂,为期三个星期的云南支教活动落下了帷幕,有不舍,有感动,有期待。
远山深处的蓝天白云,白族村小的淳朴眼神,自己动手的每日餐饭,牛马猪叫的暮霭清晨,还有越开越艳丽的“火把红”,都已经成为这一季学生的珍贵记忆。
在第二届翔宇支教助学金的发放仪式现场,我看到了白族村民们的期待,更看到受资助同学的喜悦,得到苏州校友祖先生的持续支持,那封感人肺腑、激励人心的远方来信,涤荡了我们现场的所有人,我想这是外延的动力和影响。
来自苏州某建筑设计院的朱总,捐赠了“成长大礼包”,授课《太极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一招一式都很认真,和白族娃娃们打成一片,他很低调,也很勤奋,他说这项目圆梦了他的大学遗憾,很有意义。
还有校外指导章可心,不断在活动方案、新闻宣传、活动亮点等方面给第十季同学提供一些建议。
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当地村民,纷纷转发我们的活动日记、图片,有一位说:我们村,我们小学,小时侯不会说汉语,小学三年级前老师用白语给我们上课,今非昔比,谢谢来支教的你们!
目前她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教授。
在第十季的活动中,我们启动了新登学校百名校友访谈的项目,从项目选题、人员筛选、访谈技巧、文案整理等等各个环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寸处长都给了无私帮助和悉心指导,我们想从这所有着百年办学史的白族村小,折射出西南边陲民族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彰显出教育强国和振兴乡村教育的美好愿景。
接受采访的有花甲老人,也有刚上大学的同学,从他们成长历程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远山深处的坚韧、勤奋、自强的品质。
第十季的同学整理了部分文案,也撰写了《田野日记》,还有充满感情的“百首诗歌读远方”第六集,来到这个地方,充满了诗意和向往,我们都自觉不自觉都成了“诗人”。
云南支教十年,最先认识的是赵育才校长,他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基础,我们获批了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基地,现在是张建银校长,她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这两位都是扎根在西南边陲民族村小的教育者,张校长说,她99年毕业后就在小学教学,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这里毕业,而你们的到来,真的打开了同学们的视野,也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愿望。
还有中心校的刘国宝校长,帮我们联系县教育局领导,为我们出谋划策,提供便利,从他身上,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重视。
在新登小学老师们和我们团队的交流座谈会上,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和山村小学的教育现状,纷纷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期待我们的支教能够在文化传承、校园特色上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补充,补短板,强弱项。
我也相信,接下来的十年会更加美好!
还有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第十季支教团成员,素不相识到结伴而行,到在社会实践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同甘共苦,离开家乡5000里,更多的是一种团队协作和相互理解包容。
这次活动还有2位来自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商学院的同学,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协作,都收获成长。
同学们一定很难忘记住在生猪交易市场招待所的21天支教时光,很难忘记白族娃娃们渴求的目光,也很难忘记大山深处,我们曾经付出的一份真诚、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那么多可爱的白族娃,在29日晚上的“再见”主题班会上和大学生们依依不舍,我想这份联谊,不会因为21天而结束,会在网络上继续延续,也特别期待他们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读初高中、读大学,真正走出大山,我们约定在新的城市、新的大学在此相遇。
远山无言,但是记住了这份温暖和友谊。
力量有痕,不断激发学生们的成长内驱动力。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揉进岁月的长河,记得在我们很青春的时候,我们来过这里。
在我们彼此的记忆里,都有远山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