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文心雕龙知音 十三

谈文心雕龙知音 十三

作者: 鸿蒙沐阳 | 来源:发表于2021-11-09 23:11 被阅读0次

    一是对作者、背景的介绍刻板、无趣。每讲一篇古诗文,教师都会在讲文本之前 或讲解文本后详细介绍文章作者及背景。但教师的讲解往往是程式化的,甚至是刻板 的,一般是该作者字、名、生卒年,仕途经历,创作作品简介,风格概述,最终进行 人物评价。这样的讲解方式完全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作者本身的情感 倾向。

    例如,在讲解《长恨歌》是,教师介绍白居易的创作特色时,往往用“浅显易 懂,流传广泛”加以概括,这的确传播了知识,但学生对此却印象不深。

    假如把白居易写成作品后便把作品读给老妪来听,老妪听懂他才认为作品成功的故事引入,再加 上“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评价,相信学生也可以概括出白居易的创 作特色。

    介绍白居易三十五岁写作《长恨歌》背景时,除了讲杨李二人爱情故事,介绍当时时局变迁,也可以插叙白居易与湘灵姑娘的爱情故事,同时插叙《潜别离》这 首诗,以此使学生更好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更好理解作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是内容讲解平淡无层次递进。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之后,师生最急于完成 的就是对于文本的翻译。甚至很多教师把翻译古诗文内容、讲解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的 重点。但枯燥地翻译文句,只是韩愈笔下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教师的知识 讲授,应当设有层次、梯度,让学生有兴趣完成一层次的学习后,又有兴趣接受另一 层次的挑战。我们却见到,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后,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讲解某个 多义词时,学生兴趣全无。

    这都是只重知识灌输,而忽略知识梯度设置,而造成的学 生兴趣不足。比如,将一个多义词含义时,教师总是习惯于要学生死记硬背词的含义, 而忽略了词义本生源流演变的过程。比如“绝”字,在高中古诗文作品《劝学》有“而 绝江河”一句。教师引导学生记住“绝”的含义为“横渡”,又联系初中课本古文作 品《桃花源记》中“率妻子异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绝” 的含义。这种将前后知识联系到一起的做法比较值得借鉴,但也可以从汉字源流演变 的角度来探讨其多种词义。如“绝”,左边“纟”为“丝”,“刀”为“刀”,“巴” 为人,本义为以一人用手持刀砍断丝帛”,它的本义为“砍断”,如果砍断的不是丝 帛,而是流水,它就有“横渡”的意思,再加以引申,如果砍断的不是具体事物,而 是抽象情感,则就有“断绝(情感、往来)”的含义。用这种方式加以引导,会调动 学生的兴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文心雕龙知音 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tb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