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另一种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含义中既有一切徒劳、万事成空的悲伤之感,更在这悲伤之外,多了一份无力的无奈之情。
而这种无奈之情不是学句学篇就能体会到的,需要的是各篇作的组合、比较,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得出。
有了这样的比较、铺垫后,相信学生不难理解陆游《书愤》中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与“已”在鲜明对比中包含的悲恸、无奈之情。
一 “空”、一“已”,该成的未成,不希望的却成现实,在实与虚的对比中,更将这份 情感渲染到寥寥数语、毋需多言,便让人回味无穷的境界,其中包含的情感与哲理寓意更是不言自明了。
在多篇作品中,比较同一个字的含义、用法,既要总结出同一个字在不同篇目中 使用的相同之处,也要在比较中发现其在意义、用法、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从而 更好品味该字词在本篇中的独特之处。
多篇作品中的同字比较既有赖于课内知识的积累总结,也依赖于课外相关诗句的 拓展。
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善于积累、联想的思维习惯,当遇到课外相关诗句时,学生可以积极联想课内作品,获得启示。
另外一种是还原画面,境中品情。句中眼或篇中眼常常为作者精心锤炼、反复斟 酌而确定的某个字词,具有极强表现力,因为这些句子的出现使句子中本来生动的画面更加鲜活,甚至饱含情感。作者进行诗文创作时需要形象性思维,作者在鉴赏古诗 文作品时,同样需要运用形象性思维对作品内容进行再现。借助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 语,通过联想与想象还原画面,进一步体会其中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