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每天写1000字散文
山水画鉴赏——《溪山清远图》

山水画鉴赏——《溪山清远图》

作者: 不动心_ | 来源:发表于2021-08-01 00:01 被阅读0次

中国山水画讲究深远、高远、平远,移步换景,虚虚实实,动静结合,留白有空,人间烟火。


一、长卷

南宋著名画家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为近9米的巨幅长卷,景物依自然而成,空灵疏秀,流畅之至,浑然一体。整幅画框大清爽又极具粗犷豪放的力度。

《溪山清远图》全卷

移步换景

观看中国长卷画的过程,也称为“移步换景”。观察点不断地变换,风景也在不停地变化。现代学者称之为“散点透视”,包含了一个横向的4D运动过程。

留白

全卷上虚下实,山坡、巨石、江岸、树木、桥梁等都集中在画面下部,画面境界显得开阔,给人以登高俯视的感觉。

画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笔墨描绘远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示江水、烟云。

全图“疏可驰马,密不透风”,产生轻松而强烈的节奏感。

“留白”艺术用最为精准、洗练的线条和墨色,表达最为充实和悠远的意境,用看似未完成的画面空间,描绘已经完成的想象空间。

《溪山清远图》之小桥流水

殿阁房屋信笔勾画,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院前小桥流水,人来人往。松林过后是一片浩荡的江水(结合原图),江岸有几艘停泊的渔舟,远处山色迷蒙。

人物寥寥几笔,不事雕琢,但其形异,活灵活现。

《溪山清远图》局部


高远、深远、平远

北宋大画家郭熙,曾经在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过“三远画法”:高远、深远、平远 这一独特的,夏圭《溪山清远图》中的“透视”图像。

《溪山清远图》局部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之势突兀。”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郭熙,《林泉高致》

《溪山清远图》局部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溪山清远图》局部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立体感

大自然的树枝肯定不是几何线条,可是在夏圭的笔下几乎转出了90度的直角。

还有他笔下许多的小人儿,一个圆圈,一个三角形,一个菱形,一个梯形,就像是积木的小块块,组合一下就成了,活灵活现,滑稽有趣……

《溪山清远图》之“几何树枝”

山石以大斧劈皴,再勾出方正厚硬之态,用水墨稍微渲染,顿显山势峥嵘、粗旷硬朗,极具原始之气。

《溪山清远图》斧劈皴

江天一色,悠远清旷。一座亭台式竹桥,有人在休憩,江上清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溪山清远图》之凉亭小憩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大自然、觉得人类非常渺小,所以画中的人很小,且没有特写。“师古人”不若“师造化”,造化就是大自然。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溪山清远图》之“几何小人”

林语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在大自然的背景里,人类往往可以意识到他自己的分位。中国山水画中总是把人画得那么小,原因便在于此。”

总结:

在《溪山清远图》中,移步换景,“平远”是基调,但也有“深远”的旋律起伏,还有“高远”的重音。

有的地方在“推远了看”,有的地方是“拉近了看”,有“仰视”所得,也有“俯视”所得,画面的变化因此十分丰富。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散点透视”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几何图形展现出山的立体,也表现人的渺小和谦逊,在大自然里修行。


二、立轴

“立轴”这种形式,以表现“高远”的视角。让观众有种必须抬头仰望的感觉。

以下三幅画为“宋画之三大精品”。《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图》。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左图)山石之“雨点皴”

比如北宋大画家范宽,他就长期隐居在终南山、太华山中,观摩写生的对象是崇山峻岭。比如这幅 《溪山行旅图》山川气势尽收胸臆。

范宽独创了一种“雨点皴”,大山安静沉稳,有一种古典主义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在画面的下部,有溪流、人物出现。一支行旅,商人驱赶着驴队,驴驮着行李,正在努力往前赶路。

从古至今,商人们就很重要,他们要把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调节供给侧,满足需求侧。货出而泉入,经世而济民。

北宋郭熙 《早春图》

郭熙的《早春图》,雾气润泽,溪涧解冻,泉水潺潺,林木舒展,怪石奇峰。画中林木蔚然,亭台楼阁、水边栈道隐现其间。旅人正在依水向山中进发,人形虽小但意态欣然,已无冬季笼手缩颈之状。

上高、中平、下深,三远兼备的状巍气势,生动的形象,精湛的笔墨和优美的意境,体现画家对山水的体悟。

郭熙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灵动缥缈,后人称为“卷云皴”。他画树枝也如蟹爪下垂,笔墨更为明快,叫作“蟹爪枝”。有明显的灵动与不安定的感觉。

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画中诸峰突兀,巍然高耸,顶天立地,占据了半幅画面,显得密密层层,却又疏松透气,四面生风;

满山的云气在层峦秀岭间缓缓骤起,悠悠升腾漂浮,映现于松林之上,透于群峰之间。云气的留白极其亲切自然,又深具匠心。不仅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清晰地划分,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

悬瀑参差,飞越而下,聚在水口;传世而过,熙熙攘攘,哗哗啦啦,如同乐曲打破深山的宁静。使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满山松树,枝叶苍翠,仿佛能听到呼呼的松风声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

叙事——人间烟火

但到了南宋,全景式山水的格局演变成一种更加生活化的边景山水。由繁入简、由整体到局部、由宏大叙事到诗意小品……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下边的小人踏歌而行,憨态可掬。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是中国古代的民间歌舞形式,从汉唐及至宋代,都广泛流传。舞者成群结队,以脚踏地,边歌边舞。

《踏歌图》描述的正是这种人物山水画,在画的最上方,还有宋宁宗赵扩的题诗:“……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这几个人遇到了丰收之年,可能喝了点儿酒,很开心、很high(高兴),就这样在田垄上一路歌唱、一路踏着节拍走,姿态非常可爱。

南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 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结语

道家称山水为“无用师”,表面上没有用处,但其实有大用,它可以教给你安静与平复。

《庄子·人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可以藏进安静的山水里,重新找回内心的自由自在。这种安宁与平淡,也是我一生都追寻的境界。

中国画的定位是文人雅士鉴赏的,不止当作高雅艺术,希望多普及,更多应用到大众审美中来。

推荐阅读
庄子|无用之用
莫奈—画作品鉴
梵高\画作鉴赏
全才《达芬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水画鉴赏——《溪山清远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uk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