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如果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单单有信任和尊重是不够的,还要认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充分地尊重孩子、重视孩子,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动机。倘若家长只是把孩子当作一个附属品,那么取代信任、尊重、重视、客观评价的就是命令和支配。当孩子达不到家长的希望时,家长就会火冒三丈,这类的家长很难冷静下来去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一些问题。
有人认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怎样写孩子就怎样发展。还有人把孩子比作一个容器,试图去把这个容器灌满。有这种观念的人大多走进了教育的怪圈,即家长是主导,孩子是成人教导出来的。实际上,孩子从出生的一刹那起,就与母体彻底分离,他们有着自己的意愿,也具备表达个人诉求的能力。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结果只有两个:一是教育出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唯命是从的孩子;二是家庭矛盾不断,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主导,每个孩子都天生是一位大师。家长们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不随意指点孩子,更不要试图把自己的经验灌进孩子的思想中。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与现在相比已经相差甚远,你的经验也只能适用于你们当时生存的那个年代。说白了,家长实在是没有“教”的资格,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正确的引导。
怎么做:
2岁以后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出现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他们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希望能做自己的主导者,这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家长对此应该感到高兴,调整好心态,尽一切力量支持孩子去探索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可是,许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处处限制孩子,不许做这,不许做那,喜欢和孩子争夺权力,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失职。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干的事。”我们很少能听到“孩子,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或者“孩子,妈妈想听听你的想法”之类的话。所以,建议普天之下的所有父母,不要给你的片面行为穿上“爱”的外衣,更不要打着爱的旗号毁灭孩子的一生。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把他视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尊重他,支持他的正确决定。
我建议家长们,当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请不要立刻下结论,不妨冷静3分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或许你真的能豁然开朗。 改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请放下当家长的身段,摆脱当家长的优越感,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把人生的指挥棒交到孩子的手里,让他们尽情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 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清晰,家长要做的是正确地引导,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原来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如此简单。
第一,放下架子,对孩子真诚相待,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支持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理智地辨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第二,爱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成长轨迹进行引导。单方面的教养方式,不仅得不到预期结果,反而可能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罪魁祸首。 第三,当孩子做出“不合理”行为时,理智须战胜冲动,最好先冷静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对解决问题、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很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