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5日是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33周年诞辰日,根据她的著作改编的电影《威尼斯惊魂夜》正好在这一天上映,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刻意安排?
但和前段时间上映的《奥本海默》相比,《威尼斯惊魂夜》的院线排片可就少多了,并且很多影院把放映时间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段,也许是对国外系列片的市场前景缺乏信心吧。毕竟现在国产大片的质量进步明显,不少口碑佳作甚至早已超过了同类型的好莱坞大片。
作为悬疑、惊悚片,这部电影算是名符其实——有耸人听闻的都市传说,有曲折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有步步惊心的视听效果。
并且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在万圣节前夜,正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案发地又设在阴森诡异的古堡(以前是死过很多人的孤儿院),不管是人装鬼,还是鬼吓人,都氛围感十足,更是玩“密室杀人游戏”的理想之地。连原本是打酱油的大侦探波洛,在如此诡异的环境里也不得不深陷其中,还差点把自己玩出局。
但和阿加莎的原著《万圣节前夜的谋杀》相比,电影务虚的地方多,场景变换少,凶手还落单了(小说里是两个凶手)。而且影片中只有万圣节晚会、咬苹果、部分人名儿和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份在书里能找到对应的地方,其他情节都和原著没什么关系。
这让我想起电影《疯狂外星人》和小说《乡村教师》(前者基于后者改编),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看出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地方——反正我眼力差,确实没看出来。
估计没读过阿加莎原著的人,观影体验要好得多,可以完全沉浸在“人鬼情未了”的诡异氛围中。但像我这样读过原著的人难免会心情复杂,影片中有太多真假难辨、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元素(神婆、皮影戏、通灵术等)——虽然能够感受到主创人员讨好中国观众的良苦用心,但也大大削弱了侦探系列电影中依靠严谨、细致的推理来揭晓谜底所带来的思维上的快感。
就连经验丰富的大侦探破个案,还得仰仗冤死的小鬼指点迷津。他在古堡里不是出现幻听就是产生幻觉,到最后越来越跟着感觉走,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
相比之下,原著的逻辑线索非常清晰,内容层次也比较丰富,至始至终都是依靠本格推理一步步展开故事情节,并没有借助神仙鬼魂来帮助读者走思维捷径。
尽管原著不能像改编后的电影一样,带给观众感官上的刺激,但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确实相当友好——内容并不烧脑,叙事手法中规中矩,而且阿加莎的文笔平易近人,没有刻意误导和为难读者,结尾处的反转也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
其实电影讲述的故事远比原著讨巧多了,有虚有实,有人有鬼,还涉及孤儿、二战方面的话题,正好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恐怖”、“悬疑”、“历史”、“伦理”、“情感”样样都有,主要演员的颜值也不低。
就剧本改编而言,这部大杂烩式的电影没有局限于原著的故事架构,而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商业前景,重新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通俗作品。
就个人感受而言,这部电影的质感还是不错,无论自然景色还是室内景色都十分耐看,演员的表演也很有特色。特别是杨紫琼扮演的神婆,气场足,段位高,在众目睽睽之下装神弄鬼的演技令人叹服。只可惜她出场不久就突然挂掉了,我完全没看过瘾。
总的来说,这部不怎么忠实于原著的电影还是比那些千篇一律的超级英雄片好看多了——人物形象饱满,细节耐人寻味。
毕竟大侦探波洛也只有在他那个时代才会倍受追捧,就像那些经典悬疑推理类影片在上个世纪特别走红一样,技术受限的地方正好有利于人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只不过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透明,一个人想要掩人耳目,实施“完美犯罪”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能躲过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也躲不过各种大数据的追踪。
所以即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IP,也没有哪个导演愿意把大侦探波洛像对待其他超级英雄一样,让他穿越到现在来发挥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