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的路上,几本好词典总是少不了的。记得我上学那会儿(20年前),书店是买书和词典的唯一途径,选择的范围也很有限,虽然条件落后,但那年代的好处是书买来真能看。牛津高阶的引进是一个转折点,又厚又红总是摆在醒目位置,牛高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洋气,无论内容还是版式都和我以往看到的词典不同。牛高的出现还伴随着另一个建立新秩序的词,那就是权威。牛高=权威,权威=牛高。时至今日,这种印象仍然存在,但我对这个概念一直比较模糊,因为在我看来市场上很难买到不权威的词典,词典中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处对普通学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但牛津高阶在上市后的许多年里都作为一个标准和符号存在着,虽然我没买。一是因为没钱,二是太重了。重不是问题,问题是自己需要查的那些词实在犯不上折腾。于是我便买了牛初。
词条15000,500多页,1999年出版,定价28元。20年过去了还保持的比较好,除了装帧质量好之外其实也没怎么用过。课本上的词课本上都有,课外的生词好多也查不到,但面对高阶的体积和价格,我心想查不到就查不到吧,不过后来还是买了本大部头的英汉词典。双解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只是个噱头,体验并不好。
词条9万多,不到1800页,1996年出版,定价59.9元。
牛津是香港过来的,而这本多功能是从台湾引进的,应了名字多功能。除了基本的同义词释义之外,还有大量的近义词联想,用法,搭配,文化常识等等,完全符合我对好词典的要求,但因为是在地摊上随手买的,所以也没太重视。最近背单词又把它捧出来,万幸这些年搬家没扔。
考虑到现在的经济条件,加上这本多功能烂成这个样,于是就想再入一本高阶词典。牛高先排除,先入为主的印象是权威是牛高唯一优点,而权威又不算是个优点。网上也有说牛津词典名气大是因为进入中国早(想起大众汽车),反正不管怎么样,总之是排除了。销量最高的一般都不是最好的。
电商的普及重创了实体书店,但客观上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价格更低,选择更多,只要是国家允许出版的,你总是能买到。
目标锁定朗文和柯林斯,至于韦氏等品牌,还有陆谷孙等英汉的,我不知道也不急于知道。
买柯林斯一是因为比朗文便宜,二是之前用过柯林斯学生英英词典。柯林斯词典两大特色,一是COBUILD,全称是个数据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实际的统计数据来呈现英语的使用,柯林斯按照星级来划分英语单词的使用频率,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顺带一提,有的词典的例句是编者自己造的句子,而有的是实际新闻、报纸、文学作品等实际在使用的句子,孰优孰劣,不言而喻了。
柯林斯的收词也不见得就比其他品牌高明多少,最大的特色其实还是释义上,用过柯林斯的都知道,甚至已经成为柯林斯的标志。
比如greedy一次,释义是:
If you describe someone as greedy, you mean that they want to have more of something such as food or money than is necessary or fair.
对比朗文释义:
greedy: always wanting more food, money, power, possessions etc than you need
对比韦氏释义:
greedy: having a strong desire for food or drink
柯林斯的释义更加形象,除此以外,整句释义还包含了用法,缺点也是明显的,字数太多太啰嗦,同样2000页的篇幅,比别人少收很多词。还不光是这个,有的词讲了半天像没讲,你说它没讲,它讲的又很对,所以一两本词典是不够的。
Salt is a strong-tasting substance, in the form of white powder or crystals, which is used to improve the flavour of food or to preserve it. Salt occurs naturally in sea water.盐
没买陆谷孙也是最开始提的两点原因,太大又太贵,但真到较真翻译的时候,这些家什该上就得上,初学选个通俗易懂的英英,柯林斯和朗文都是不错的选择。
英文释义的好处一是能够帮助准确理解一个词的含义,毕竟像柴米油盐这种能和中文对应的词并不多,中文讲究的是语境和含蓄,同一个词不同的语境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这就体现在英汉词典上许多次对应同一个汉语词,明知道不一样不知道哪里不一样,英文释义也不一定准能分的开,所以还需要用到同义词辨析词典,所以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想省钱的万万不可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