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上午,我看到操场边有两个学生在游荡,遂过去看个究竟。不料他们似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走向围墙,轻易就爬了上去!更可气的是,一人回头大喊:“老师,来追呀!”另一人还扮着鬼脸,招着手,变着声调怪声怪气地说:“老师,Bye-bye!”然后向外一跃逃出校外。我又气又恨,马上召来几位教师,兵分两路,左右夹击,终于把他们“捉拿归案”。
得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掉他们的嚣张气焰!看到他们,想起刚才被愚弄的情景,怒火又窜了起来,刚想大声斥责,突然想起,当年的自己,也如他们这般大小,不也故意叫过老师的外号吗?或许他们现在也与当初的我一样——觉得好玩而已——我又何必如此怒气呢?他们还是孩子!再仔细看着他们,都缩着身子低着头,在等着我斥责处罚呢。
我冷静了下来,就耐心地问个究竟。
原来,他们逃避的是英语课,因英语老师严厉,时常罚站回答有误的学生。他们有时也会爬围墙走出校外,这一次的言行举动,确实是为了好玩而突然想到的……
我缓缓地舒了一口气,心里暗暗为能及时地克制自己的冲动而庆幸。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是没必要有这么大的怒气的!
常听到家长、教师们在埋怨那些不听话的孩子:自己夙兴夜寐地为他操心,他为啥就是不懂,还老惹自己伤心?——我付出的爱为何收不回?
面对孩子,作为教师、父母的我们可能有许多的抱怨:不体谅长辈的苦心,对关心麻木不仁,甚至还故意与自己作对,或者产生怨恨甚至报复等行为。于是,恼怒、痛苦就这样常伴随着我们了。
但是,我们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他们还只是孩子。
他们还只是孩子,就暂时还不那么懂得为人着想,不理解师长的苦心。正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作者、被誉为“天才与圣徒”“当代的梭罗”的美国名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说的那样:“极少有学生理解我所作出的牺牲,他们还仅仅是孩子。”
“他们还仅仅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应对他们多一分宽容。明白他们逃学或许只是因为贪玩;打架或是一时的冲动;吸烟往往是因为好奇……课堂上,他们可能偶尔开一下小差、捉弄一下同伴,看到小鸟飞过也会伸长脖子张望……这些,都只因他们还是孩子。好动,贪玩,对世界充满好奇是他们的天性,而不是他们的错,更不是什么品质上的问题。
一位哲人说过:对孩子不懂事与犯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的。陶行知先生用奖励四个糖果的方法使学生悔过的故事也说明了:他们只是孩子,是有着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个体,值得我们期待与守候。做到这样,我们少一分烦恼与抱怨,多一份平和与释然。
坦然面对他们的“不懂事”,就能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从而更容易走近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带着师长的期望与信任,去改正错误,取得进步。
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记住“他还只是孩子”,并用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等待,他们会带给你惊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