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是新网师小学语文“家常课”的实操与实效课程的上课时间。每次听这门课都有点听不过瘾的味道,还没弄懂是怎么回事,课就结束了。
新网师的每节课都是两小时。我觉得这样安排很合理,这样老师可以慢慢地讲,把课讲清楚。我们的这门课管老师每次还没有讲完课就结束了,短短的一个小时太少了,根本就讲不完每节课的内容。整体给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围绕什么而讲,可能由于时间有所限制,导致我们没听明白管老师讲的是什么,或者说听起来懵懂的。我觉得要把时间限制这个问题解决掉,要不然每个星期三一个小时真的学不了什么,我们也搞不清楚老师讲的内容。老师也没有把一节课完整的讲出来,等到下个星期再来讲时又忘记了这个星期讲的内容。
其实今天这节课管老师大概给我们讲了习课堂的常规课。播放了习课堂的视频,他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解说。但是视频播放得不流畅,断断续续的,再加上时间又短,感觉课没有上完又结束了。虽然管老师的《家常课十诊》这本书里面介绍了习课堂的家常课的一般教学设计,看了书中的内容,我也知道了大概,但总觉得听课会更过瘾。所以我迫切的希望能够解决上课1小时时间限制的问题。
现在来说说习课堂给我的感受。习课堂从学习效果上来说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题上充分利用时间读,任务一和任务三都是读,读课文、读词语、读句子。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的了解了课文内容。他们在读的时候很有感染力,右手会举起来读一遍,然后就伸出一个手指,感觉跟打鸡血一样,反反复复读完了之后,老师就会让他们做题,比如说完成的任务一的读,接着就做任务二的习题。做完了之后,老师会相应的反馈,接着任务三的学习,同样是读完了之后接着做任务四的习题,当然在做习题的时候,老师也和我们平时上课一样,他也会进行师生反馈,总之一节课下来,习课堂读书的时间占了一半,学生在充分地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中,与文本亲距离的接触,使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
我是第一次接触习课题,之前听都没有听说过,也是自从选修了管建刚老师的这门课程才知道有习课堂的存在。我不知道习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没有提高,或许有,或许没有,也不知道这种教学模式对当前教学模式来说是提高了还是束缚了学生的成长。
不过,从学生读书的频率和时间来说,习课堂应该是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或许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一节课下来,就这样机械的读,按照老师的要求一刻不停地读,学生吃得消吗?那么长的时间学生会累吗?还有学生能那么长的时间,集中精力的读吗?特别是对于一个班有那么几个不是主动学习的孩子,他们怎么办,他们要不要管,他们跟不上大部队的节奏,我们如何处理?就让他吗?如果我们顾及几个不读书的孩子,那其他的孩子是不是也浪费了时间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家常课和习课堂有什么区别?明明书的封面是家常课,可里面记载的内容却是习课堂,这两个名字是一样的意思吗?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有很多的疑问?迫切需要解决。希望下节课能从中获取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