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之殇》读书笔记
茶的变迁
安史之乱,陆羽南避胡尘,游抵余杭,寓居苎山。潜心研习,集徒讲经。提炼茶之奥义,“采之、蒸之、捣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宋元期间,茶馆茶肆出现。
宋时杭城人每年要喝掉大量的茶叶,当时当地产的只有三种:珠茶、香林茶和白云茶。从中原诸路和四川都有茶叶运抵此地。茶的价格参差不齐。12世纪时,人人都能在街头小贩买茶,每碗一文钱。玩的高端点就去时髦茶楼中,价格卖的比酒还贵。因为茶的普及,加上水质并非泉水干净。时常喝茶,实际上起到抵御传染病的效果,便宜到没人想去喝白开水。茶道风行,上起贵胄,下至士大夫,但凡新茶初出,约上几个好基友找个好去处,名流雅士,茶馆老板,围观斗茶,好比现在一帮人撸串看欧洲杯。家里条件好的约家里,讲排场的去茶馆。一般为二进店铺,一进招待散客,二进雅座,清幽。
茶馆功能
回到书中,作者以清朝京城为背景,概括茶馆在京城旗人、老百姓、外来人中扮演着什么样角色。茶馆不止卖茶,是信息集散地,是民间集会中心。
- 旗兵俱乐部,社区活动中心,居委会调解办
- 平价茶餐厅,便利店
- 人才市场,人口贩卖市场,二手交易市场
- 信息集散中心;
- 商业娱乐中心:评书、戏剧、相声曲艺,
- 避难处,青旅:白天卖茶晚上卖铺位
满人住北城,汉人住南城,朝廷规定满人不得随意出京城。闲不住的都去茶馆坐坐,唠嗑八卦,求人办事,信息打听,倒买倒卖,乐子好去处。京城茶馆主要针对老百姓,档次高也不会超过同行酒店饭庄,求个和为贵。茶馆小而美,经营方便,大茶馆封炉撤灶不卖餐就是,清茶馆。清茶馆摆上酒坛子就是,酒茶馆。请个说书先生即为书茶馆,请个女艺人唱时曲就是落子馆。针对满蒙饮食习惯的即为奶茶馆,还有清真茶馆,斋茶馆,熬鹰夜茶馆。大大小小,清末京城约五百家茶馆,那会儿人口不过二环百万人。
茶馆为了生存,各路营销,细分演变。说书在茶馆中不仅仅是娱乐表演,还是一种普适教育。说书人要想在茶馆站住脚跟,就得靠不停学习创作来吸粉。如石氏说书人,石玉昆。毕生精力创造大量书目题材。人人都爱听故事,旗人尤甚。一个场子下来,茶座千余人。但凡哪家馆子有他来,那就是票房的标杆。说书内容分两块,一路叫“墨刻”,一路叫“道口”。
墨刻,好比长篇连续剧。主要讲存世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等,逮到书中人物角色,说书人二次创造,能否吸引看官全凭个人资质。
道口,好比情景喜剧。三侠五义,降妖除魔,微服私访等等野史段子,全拼说书人杜撰发挥。人物不变,缺个几场也不影响剧情发挥。
茶馆老板不傻,开书引流,高价邀请说书先生。说书先生把茶馆称作“穴”,奔波不同茶馆,所谓“走穴”。一直沿用至今。说书走一次穴,算一“转”,时间两月之内。茶馆老板一年邀请六位先生说六转。名著一转不见得说的完,老板精明,换换口味。下一转续集得等到下半年咯。期间插播其他段子道口。
茶馆上午不讲书,先生休息处理私事。下午了,考虑大家比较困,先生讲几个段子逗场,活跃下气氛。笑的瞌睡都差不多了,两点到五点是主力时段,所谓正地。五点到六点,客人回家吃饭,叫“板凳头”,这时候不能说正书。差不多,没有别的安排,先生就“灯晚儿”,对白天正书做个补充,普及些历史知识。
内容消费
喝茶平时不撵人,哪怕一壶茶叶渣渣坐一天。但是听书就不是这个规矩,“开书不卖清茶”,得先付书钱,才能稳坐下去。折合现在货币价值,听一回书大概十元钱,茶水两块钱。乱世时候价格翻倍。
收费
茶馆老板以示敬意,对说书先生一转中“收尾不下账”的规矩,即开书首日和末日收入全归先生,茶馆分文不收。中间日子,三七分账,先生大头。要是个网红人物,可高达二八分账。
互动
不像电视媒体等,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无法和内容提供者快速互动。茶馆听书可不是这样,听书的要敬称“先生”,说书的要敬称听书“询家”,二者台上台下,有立有驳,有问有答。低下听的可没几个善茬,牛角尖的问出几个问题,先生要是答不上来。台下立马起哄,逮着这个把柄,先生要么逗个小料圆下场子,主动道个歉。乐呵一下解千仇。要是想忽悠糊弄过去,询家可不干。纠缠到底,茶馆老板为了生意劝劝先生来日方长,换个地。反过来看,能在茶馆站得住的主,那都是从询家枪林弹雨中走出的真汉子。
豆瓣的雏形
都说八旗闲呗,去的场子多了,听过的先生也能说出个一二出来。资深旗人询家组织一个书会,东悦轩。以转为期,按期发布评单。先生大名,拿手书目能上榜,如同大V认证。做到这样的,就能收到某位王爷的私人问询,当面讨教。要是次的,下面的询家能把您给嘘死去。
内容迭代
革命过后,没了固定俸禄的旗人,听书的就少了。先生为了生计就必须改良,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段子内容。“屌丝经济”,为了满足底层人民需求,付款方式发生改变,先听后款。内容切片,关键剧情点,突然停止,“弹个幕”,举个小箩筐收费,求爷爷告奶奶打赏几个子。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先生都会对野史段子润色一番。渐渐的,起初表演间插入的暖场段子艺术形式,慢慢转变为后来的相声艺术。由于相声的叛逆精神,埋汰正统思想,对世故常理毁三观,让听众在骂人不带脏字的表演下,感受到强烈心理快感。但相声喜欢尖酸嘲讽,在官本位思想浓厚时代,被黑的最惨当然是政权部门。嘴巴讲的痛快了,代价也来了。针对“谤圣毁贤”刁民,直接下令查禁一切相声活动。直到20年后1926年左右,政府分身乏术,对文化业干预较少些,此时的相声段子层出不穷。
秋原作者以《皮裤胡同凶宅奇案》为引子,茶馆为背景,纵深清初民末近三百年的老北京文化变迁。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数据的严谨性值得深深思考:活在当下的人,对待五十,百年前的故事可不能简单撸在一起混淆一谈,而应该注意不同年代社会特征的历史时序。令人佩服的是这本十余万字,秋原先生2016年元旦动工,不到两月成稿。借用小编的话,“稿德浩荡”。写作,快写慢改。
摘录文末小诗一段,以飨读者
富贵百年随逝水,荣华一枕熟黄粱。
细玩世情真是梦,闲窗命笔漫成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