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
眼不看窗外而知自然规律。
走得越远,明白得越少。
所以圣人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明白事理,清静无为而有所成就。
【主旨】
本章说明圣人执道而行,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知物理,无为而有所成就。抓住事物运行的规律,水到渠成地取得成功。
【审时度势,待时而动】
观察分析时局,估量判断形势。对每个人来说,机遇是均等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只有审时度势,等到时机成熟,抓住机会,才有可能成为事业的成功者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运筹帷幄″是务虚的谋划,″决胜千里″是务实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全部领导活动之中。务虚和务实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的过程。
【路有千条,殊途同归】
人生的方式不止一种,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一个目的地。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相同的结果。
【经典故事】
诸葛亮不出门而知天下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谋略家,人们奉他为智慧之神。
诸葛亮是山东沂南人,出身布衣,年少时父母双亡,与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后来,诸葛玄犯事被杀,15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隐居隆中〈今襄阳〉。
在隆中,诸葛亮躬耕田垅,自给自足。他性情洒脱,喜唱《梁父吟》:他博览群书,不求甚解,不读死书;他培养学习能力,静观天下形势。
诸葛亮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旁人不以为然,只有朋友徐庶相信他有宰相之才。
官渡之战后,刘备驻军新野,重用徐庶,徐庶向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
于是,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当时,诸葛亮为他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先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最后统一天下的蓝图。并鼓励刘备向曹操学习,以弱胜强,有所作为。
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请他出山,委以重任,君臣粗遇,一步步由弱到强,直到在西南建立起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的蜀国。
″不出户,知天下″,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才。
【自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之解决。
三百六十行,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皆能有所成就。
世界上有无数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只要你打开某扇大门,好好修习,就不会空手而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