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德才能之人,使百姓不因此相争。
不以难得稀有之物为珍宝,使百姓不因此而做偷盗之事。
不炫耀能引发欲望的财物,使民心不为此受到迷乱。
所以圣人治理政事,
会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其温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心,强健其筋骨体魄,
使百姓无奸巧之心,无非分之想,内心纯净淡泊,
使那些争名夺利的“智巧”之人不敢为非作歹。
所以圣人治世,按照“无为”的原则来做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主旨】
主要讲述的是减少欲望,追求务实,并且形成习惯风气,就算偶尔产生不好的想法也会泯灭掉,之于人可以更健康,思想更成熟务实,去掉多余的杂念,之于国家可以使民自制,不混乱。
【提要】
无为是掌握规则,是顺应自然。用四两拔千斤的智慧去做事。
【无为而治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年不断,社会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
名家福导礼治。
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
独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解析无为而治】
无为不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用于统治者。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的典故】
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
舜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用穿赫色衣服代替割鼻,用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代替砍头。
舜派精通音律的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让老百姓懂得乐舞。
孔子赞叹舜的无为而治,赞叹他的以德化民,自己无所作为,知人善任,天下得到治理。
【心得】
每个人学的基础知识大体相同,接受能力不同,决定了每个人善长方向不同,决定了他奋斗目标不同,成人后所从事的工作也不同。
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了自我的人生目标,自然会净化心灵,减少欲望。
人们自由自在又宁静充实,返朴归真又内心纯净,社会一派和谐详和,那么一定是太平盛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