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日常生活还是专业咨询,共情是最基础的心理技能,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人,反思自己一定缺乏共情意识和行动力。
对共情是最通俗的解释,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这句话,“你得心里有别人”。
两口子吵架,彼此不让步,作为劝架人,面对咄咄逼人的一方,你可以来上一句,“你这么来劲,就问一句,你心里还有对方不?”此时看看此人可否冷静下来。
心里有别人,就能换位思考,站在别人角度看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
“心里有别人”用心理学术语表达,就是做到“即时满足”别人需要,同时意味着能“延迟满足”自己需要。
这就是共情的“两个满足”,延迟满足自己,即时满足别人。
例如夫妻两人争论,清理木地板用海绵拖把还是布拖把,坚持不下,最后妻子让步,认可丈夫选择用布拖把清理地板,一周后丈夫承认还是换用海绵拖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情绪激烈的时候能主动停止争论,延迟自己需要,满足别人需要,给别人脸面,这是共情,也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表现。
想要满足别人需要,前提是得知道别人有什么需要,这就是共情 “三步走”,即走进去、感受到、说出来。
想知道别人需要,一个是把自己需要替换成别人需要,如果我很生气知道别人也会生气,那么避免生气就是需要,再一个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换位思考,走到别人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感受,征求对方意见进行核实。
举例。家长带着小孩子打羽毛球,都知道要高兴得打赢比赛,起码能接住球,如果家长只顾着自己扣球老是让孩子捡球,就不是共情,因为没有走进孩子心里,没有感受孩子希望赢球感受到乐趣。
如果只顾自己玩得嗨,看见别人不高兴,就要意识到共情不到位,抓紧主动问问需要,亡羊补牢不算晚。
有共情意识,准确表达出来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分作共情三个层次,即超我共情、自我共情、本我共情。
比如,看到朋友工作繁忙,超我共情是“你真不容易”“你真能干”,自我共情是“你默默付出很多”“你自己承担很多”,本我共情是“你希望被理解被认可”“你需要被看见被尊重”。
这里共情三个层次差别,在于感情色彩不同,超我共情相当于社会层面肯定,“你是个好人”,流于泛泛而谈。自我共情相当于心理层面的感受,“你承担很多”,强调困难情况下已经做了许多成绩。本我共情则是本能层面需要,“你需要得到”,揭示深层次的欲望本能需要,感情色彩最深刻。
小结,共情是善解人意,让人家感觉舒服,为此延迟满足自己需要,即时满足别人需要,这是“两个满足”;为了准确捕捉到需要,通过走进内心、感受到、说出来,这是“三步走”;最后区分不同情形场合表达,干得不错、默默承受、渴望需要,这是“三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