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10.旋前旋后轴】
图3-89~图3-96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单独讨论了单纯下尺桡关节的功能,然而我们很容易理解上下尺桡关节是一个功能上偶联的复合体,因为它们在力学上是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互相协作,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这种功能上的偶联需要关节长轴的偶联和关节对合的偶联。上下尺桡关节是共轴的,只有当它们共轴(XX'轴)运动(图3-89),且运动轴与旋前旋后铰链相一致时,它们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该旋转铰链通过尺骨和桡骨头的中心。例如,一扇门的上下铰链轴(a)只有在对齐(图3-90)情况下,即在它们共轴情况下,才能被轻易地开启。如果因为工艺太差,轴1和轴2不共轴(b),门就无法被打开,除非它被切成2个可以分别开启的,独立的两扇门。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解释前臂严重骨折后复位不佳而导致上下尺桡关节的运动轴出现紊乱的情形,此时共轴遭到破坏,旋前旋后也会受到影响。
当桡骨相对于尺骨围绕着上下尺桡关节的共轴进行运动时(图3-89),它的运动轨迹表现为一个圆锥(C)面,这个圆锥向后凹陷,底朝下,顶点在肱骨小头的中心。
假设尺骨保持不动,旋前旋后运动是由桡骨干围绕着下尺桡关节的长轴旋转(上下尺桡关节共轴)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旋前旋后的轴和旋前旋后的铰链相一致。
如果旋前旋后运动围绕着通过拇指的轴进行,桡骨围绕着尺骨茎突(图3-91)旋转,这个旋转轴与旋前旋后铰链是不一致的。结果,尺骨的下端沿着一个半环,先是向下外侧然后向上外侧运动,且自始至终与其自身相平行。这个运动的垂直分量可以通过肱尺关节先伸展后屈曲的共轭运动来解释。它的侧向分量可以通过肘关节的共轭侧向运动来解释,但是很难去想象这样一个范围的运动(运动范围几乎是达到腕关节的2倍宽度)可以发生在像肱尺关节这么紧密的铰链关节中。最近,H.C.Djbay提出了一个更为符合其力学特征的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由于肱骨沿其长轴的共轭侧向旋转(l.r.)导致了其远端肱骨头发生侧向移位(图3-92),而与此同时,桡骨则围绕着一个位于桡骨头正中右侧的旋转中心(图3-94)进行自转(图3-93)。这个理论,暗示了“肩胛胸壁关节”存在侧向旋转运动,这可以通过旋前旋后时测量肱骨旋转肌的动作电位来实现。
值得注意的时,这种桡骨运动方向的改变会导致手部的轴朝向内侧倾斜(图3-95红色箭头)。然而,由于正常的肘关节存在肘外翻(图3-96),肘关节的轴向下内侧轻度倾斜,因此旋前旋后的铰链位于纵向面上。这样,桡骨的旋前运动将使手部的轴精准地回复到纵向面上(黑色箭头)。
图3-97~图3-99如果这个假设被精确的放射学影像和肌电图证实,那么肱骨的侧向旋转应该在5°-20°的范围,而且应该只有在肘关节屈曲90°位进行旋前旋后的情况下发生。当肘关节完全伸直,尺骨鹰嘴紧贴在鹰嘴窝内,此时肘关节被牢牢固定,将不会发生旋前,而完全旋后却仍然有可能。【此处存疑,完全旋前可以进行,旋后动作无法进行】这种旋前的损失被肱骨的内旋所补偿。因此在肘关节伸展时,有一个“过渡点”,在这个位置将不会伴随着肱骨的旋转。当肘关节屈曲时,旋前被限制在45°内。此时肱骨无法绕其长轴旋转,而尺骨头的侧向位移只能由肱尺关节的侧向运动来解释。
在前面讨论的两个极端例子之间,旋前旋后的轴通过腕关节的尺骨或桡骨末端。在日常的旋前旋后运动时,运动中心位于三指动态抓握中心(图3-97),运动轴在这个居中位置,通过桡骨下端(图3-98)近尺切迹的第3路径。桡骨自转接近180°,尺骨有位移而没有沿着与桡骨同心的圆弧旋转,尺骨位移距离由伸展(ext)和侧向位移(lat)2部分组成。当尺骨头中心由位置O移动到位置O'时,同时产生沿OO'轴的自旋。
旋前旋后现在变成了一个围绕ZZ'轴的复合运动(图3-99),我们无法描述这个轴在人体上的空间位置,而且它和旋前旋后铰链有很大不同。这个旋前旋后铰链被尺骨头从X轴拉到Y轴,移动轨迹形成了一个前凹陷的圆锥面的一部分(图中未显示)。
总之,旋前旋后不是一个单一的运动,而是由一系列运动组成,通常是围绕一个通过桡骨的轴,尺桡骨围绕此轴进行旋转,就像跳芭蕾舞一样。旋前旋后轴是变化的,一般和旋前旋后铰链不同,我们无法给予其一个在人体上的空间定义。
这个轴在人体上的空间位置无法被描述且又不固定,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在这点上,和地球的旋转轴很相似。
上述事实表明:旋前旋后是一种旋转运动,虽然无法定义旋转轴在人体上的位置,但它实际上是存在的,且很少同旋前旋后铰链重合,它与前臂骨骼的相对位置取决于旋前旋后的类型和运动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