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意识流小说开山之祖《尤利西斯》,阅读中不时的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时间而混乱。
(心里分析大师荣格的读后感是“我花了三年时间才读通它……,我从中获益不少,但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太晦暗了……。”)
(作者乔伊斯则公开表明他就是处心积虑要为读者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的,还调侃说这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
不得不说,萧乾先生和文洁若女士的翻译是读过的译作里最好的,每一个注释都那么细致,给原作和读者足够的尊敬。
也因为这样的翻译和注释才逐渐厘清《尤利西斯》里的人物关系、事件、象征。
尤利西斯就是奥德修斯,前者是拉丁文名字,后者是希腊名字。
《尤利西斯》的每一章节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情节相平行,27万字叙述了主人公从早晨八点到午夜十八个小时的活动,与奥德赛十年的漂泊平行。
现代人的失望和寂寞,灵魂的空虚与失落,欧洲城市中下阶层琐碎生活的真实写照,潜意识中的矛盾与混乱,沮丧与憧憬,与奥德赛山迢水长颠沛流离的冒险传奇经历平行。
一边读一边总会思考,为什么小说命名为《尤利西斯》,简单的故事史诗的结构是其一。英雄与常人,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都要面对矛盾理想现实生死背叛原谅离合等等。或也是个中因素吧。
萧乾先生说,《尤利西斯》在艺术手法上,好像把一张写好的文稿故意撕得粉碎,抛撒出去让读者一一拾起来,自行拼凑。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利西斯又何尝不是?每个读者自行拼凑的画面也是各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两次进入美国法庭,第二次审理此案的法官耐着性子读完整部《尤利西斯》,并判定不应为禁书,他说“有些地方读来使人感到脏,然而它不是为脏而脏……,当一位真正的语言艺术家来描绘一座欧洲城市中下阶层的真实生活写照时,难道法律竟然禁止美国公民来看一看这幅图吗?”
从禁书成为经典,感谢这位法官。
还值得一提的是,《尤利西斯》主角布卢姆在都柏林游荡18个小时的这一天,6月16日,现在成为了都柏林的一个节日,这一天,人们穿上小说描绘的时代的日常服装,走在小说描绘的那些地点,爱尔兰的百姓还会接力朗诵《尤利西斯》。
不同的时代,世界各有自己的支离破碎,《尤利西斯》的破碎给人以安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