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60条——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完美的智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地知识,——教学就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开始的,不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识。如果不把一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那就根本谈不上进行自学。五到七年级备课,每个教师都要确定:哪些东西是应当让学生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我们要防止学生去记忆那些“只要理解了就可以了”的东西。
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的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是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不会思考。
谁的记忆里没有保持着可以“信手拈来”的基本原理,他到了少年时期就会出现思维不清楚的现象——即他的思维是紊乱的,这一点将对他全部的智力生活打上烙印。
每一个教师都要密切注意,使学生迅速阅读的能力得到改善。在少年时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六七年级,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一个长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并且不把一个句子读到底就能猜出其余部分的意思。不掌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搞好表情朗读。表情朗读之所以必要,乃是为了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一个长句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以及在思考的同时再向后面的部分过渡的这些复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教会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零担,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关阅读的,他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了阻碍。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有些少年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还要注意使学生的书写变成一种半自动化过程,交给少年学生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学会一边听一边写。谁在课堂上做不到这一点,就让他去完成一些补充的训练性的练习。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正确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样,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