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 译
经文原文(五):
弥勒,复有三法①,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三?
一者、成就大悲②;
二者、修习空法③;
三者、于一切法不生分别④。
是名为三⑤。
释疑:
①复有三法:讲完二法以后,佛陀观察还有众生于法不是十分明白。于是又降低一格,继续讲说了第三个方法。也体现了佛陀的慈悲,当机说法,辩才无碍。教授有三种法你修习成就,也能出离六道,不会被外道邪师所欺骗都可以脱离恶道及恶知识,快速成就。
②成就大悲:大悲,救人苦难之心,谓之悲;佛菩萨悲心广大,故称大悲。常与大慈连用。
《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大般涅盘经》卷十一:"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
看到众生受苦于心不忍,想拯救众生离苦得乐。
在佛教里这个“悲”,不是悲哀的意思,而是怜悯的意思;不是自己生活无望在那儿哭泣,而是非常积极意义上的看到众生受苦于心不忍,想拯救众生离苦得乐。
给众生带来快乐、怜悯柔和包容的爱叫悲,能使众生摆脱痛苦。正是因为能成就这种大悲心,看众生受苦于心不忍,所以就努力学习、寻找方法,并且,大悲心生起,利益众生的善念一生,伤害众生的恶念就消失。人都是由于恶念而堕落恶道的,你大悲心生起,还会生伤害众生的恶念吗?不会生起!不会生起你就可以远离恶道了。一切恶知识都是迷惑众生利益自己的,自私的,伤害众生的,你自己喜欢帮助众生,所以这种外道邪师骗不了你。可见大悲心真的是一面照妖镜!那外道邪法在它面前,马上无处遁形。
③空法:《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云: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久远,于生死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可得者。
《大般若经》十八空:(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自相空、(14)诸法空(一切法空)、(15)不可得空、 (16)无法空、(17)有法空、(18)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二者修习空法”。光成就大悲不行,因为大悲是看到众生受苦于心不忍,但老是于心不忍可能心里很难过很沉重,变得很疲劳。确实大悲心生起,看别人受苦于心不忍就容易流于悲哀对不对?成就大悲可以利益别人,但是太疲劳容易伤害自己,所以还得修习空法,这样自己就不会劳累,不会那么纠结。那修习空法是利益自己。
如果不能看开、化空,真的容易天天难过哭泣。这种难过哭泣是一种负面情绪,能使自己堕落,所以光修大悲不可以,还必须配合空法。空法就是你要经常使自己的这个慈悲心慢慢地化解——化解——放下,不要使自己的这种悲心产生负面的情绪。这种修行又叫“空悲不二”:一方面要利益众生,另一方面呢也不要执着于利益众生,变成一个累赘。虽然利益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心里不会牵挂不会执着,这样既度了众生,自己心里又轻松自在。自度度他,一点不偏颇。
④分别:矛盾、对立的二元分辨。
“三者于一切法不生分别”。这种修行方法是为了去掉自己微细的执着。因为你悲悯众生,老是觉得众生有苦有乐,就容易产生善恶、对错、是非的对立分别,这种对立心就要打架就要矛盾,你心中就有疙瘩。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坏人伤害了一个好人,你的大悲心使你肯定要救那个好人去,但是也容易产生一种毛病,就是会嗔恨那个坏人,你这个嗔恨心生起又是个负面情绪,又容易叫人堕落,这时候你就知道于“一切法不生分别”的重要性。
不是说对那个坏人、好人,好坏不分,只是不要因为坏人而令自己生起烦恼心,再起恶念、嗔心。那个坏人已经够坏的了,你自己再生恶念,你也变坏了啊,是吧?为什么于一切法不生分别?其实这还是利益自己的,把自己微细的执着烦恼都要寂灭。还是叫你无烦无恼,解脱自在的。是对治嗔恨对治矛盾的。
⑤是名为三:三法一体,是第三种方法,可以离恶道及离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一切法不生分别”,它要和成就大悲、修行空法放在一起讲,不能单独讲,这句话是纠偏的。因为偏重于大悲,容易心情沉重;偏重于修行空法呢?人又容易冷酷无情。 所以要“于一切法不生分别”——你也不要太偏重于修空,也不要太偏重于大悲,这样来纠正。 所以你成就了大悲,又不执着于大悲;成就了空法,又能分别万物,这样才合乎中道,才是真实的佛法。那么你把这三种法都修行圆融成就,就可以脱离六道轮回,摆脱外道邪师,就可以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疑摘录参考上常下空法师讲解之《弥勒菩萨所问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