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核舟记》微课相关素材

《核舟记》微课相关素材

作者: 春文心语 | 来源:发表于2020-02-11 17:26 被阅读0次

                                               《核舟记

                                                ——统编教材八下第单元11学习项目单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2.联系已学,归纳整理并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3.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匠人构思之美。

【学习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语,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匠人构思之美。

【课前导学】

项目一:温故知新,知文辞美。

任务一:梳理字词,破障碍。

1.初读课文,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罔_______贻______ 有奇_______ 箬篷_______ 髯_______衣褶_______

袒胸_______黍_______矫首_______篆章_______壬戌_______

2.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自由诵读,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3.勾画并记录疑难词句,以待进一步学习、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联系已学,巧归纳。

1.熟读《核舟记》,联系已学的句子:参考课文注释,写出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 

(2)能以径寸之木,为官室______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 

(3)中轩敞者为舱______              

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 

](4) 高可二黍许______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 

(6)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______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 

(7)东坡右手执卷端 ______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______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       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 

2.作为一篇说明性小品文,《核舟记》介绍了许多物品,用到了不少数量词。联系本单元前两课中的相关句子,先将这些句子口译成现代汉语,再谈谈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方法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尝贻余核舟一舟尾横卧一楫又用篆章一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记”,《桃花源记》写人写事,《小石潭记》描绘山川美景,而《核舟记》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

小贴士:用分类的方法学习文言词汇能帮助我们掌握文言学习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常见的分类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用字等。学习文言词汇时要把它们放回完整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课堂导学】

项目二:切磋琢磨,赏核舟美

任务一:品核舟,我说“奇巧”。

1.品味细节,加入下面其中一个小组,完成“我来说奇巧”交流活动的发言吧。

第一组

小林:核舟上最奇巧的是雕刻的物品。如“珠可历历数也”这个细节,你瞧:桃核做成了船,船上有人,人的手上还有念珠,珠子颗颗分明,船、人、珠子,细中有细,美中有美。你还能在本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快来加入我们小组和大家分享美的感受吧!

第二组

小涵: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才叫奇巧呢。你看,“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么小的一个核桃上竟然能雕刻人物,还能雕刻出“执”“指”这些各具特点的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欣赏吗?

第三组

小文:核舟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最能体现“奇巧”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我发现船头的三个人和船尾的两个舟子并不是孤立的两个画面,他们通过“烹茶”这个细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核舟的整体美感还表现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这个话题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明顺序,我论“奇思”。

再读文章2-5段,尝试通过圈画关键词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顺序来介绍核舟。

小贴士:写作顺序往往是由写作对象决定的。所写的人、事、物的特点决定了用什么顺序来写。如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作者之所以不按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是为了突出水文的特点。那本文不按一般的空间顺序来写,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可以从这枚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来展开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三:内外勾连,悟匠心美

结合以下材料,再次仔细阅读2-5段,带着历史的眼光重新欣赏这件艺术品,谈谈“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是否别具匠心,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课文中的这枚核舟以《赤壁赋》中的“大苏泛赤壁”这个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赤壁赋》写于元丰壬戌(1082)秋日,那时苏轼被贬谪于黄州,与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有相似的写作背景。文章流露了苏轼战胜灾祸困厄时欢欣愉悦的心境,蔑视权贵的豪迈气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因此“大苏泛赤壁”也就成了历代绘画、雕刻、诗文、戏曲的题材。

材料二:魏学洢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死。

材料三: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创作核舟。明朝天启年间的壬戌年,他再一次精心创作了一枚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 必做作业: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完成同步练习,简析其中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有何不同。

2. 选做作业:阅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了解大意后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核舟记同步练习

一、类文阅读,拓展延伸。

宋起凤《核工记》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羞塞冻丕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敞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注:浮屠:塔。招提:寺院的别称。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本文所记微雕世界是张继名诗《》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2.本文的记叙井然有序,由    至     ,由中心到边缘,杂而不乱。

3.与“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_____。 A.“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是对的吧!”

B.“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C.“容纳芥菜子子高山,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D.“容纳芥菜子于高山,大概说的是对的吧!”

4.本文所记微雕世界的重心凝聚在两处:一是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两处画面在人物情感刻画上都突出一个“_____”字,完成了对张继诗意境的体现。

5.结合文章相关语句,说明本文在写作上的成功之处。

6. 文章第二段就前文所记事物重新作了罗列,这样是否重复罗嗦?谈谈你的评价。

]二、推荐阅读:

  阅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了解大意后朗读,不求精细理解,但求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三、积累《核舟记》文言词汇。

《核舟记》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枫桥夜泊》

2.上,下。

3.B。

4.寺,小舟。愁。

5.把人物微妙的情态描述出来了。例如:“若寒冻不胜者”,渲染了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神态。记叙中插人传神的描写,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突出了桃坠之妙。

6.不是简单重复。前文是以事件为主进行介绍,此段是按类而分,是对前文总括,又有助于对前文有清晰的认识。众多人、物、景、人事都是雕刻在“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坠上,这种对比充分说明了桃坠的巧夺天工。

参考翻译: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奈,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籽,”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相关文章

  • 《核舟记》微课相关素材

    《核舟记》 ——统编...

  • 【语文助学】上课要抓点,作业敢挑战

    昨天,网课学习《核舟记》。安排的作业如下: 今日学习《核舟记》作业: 1.网课记录 2.网课作业(三项作业①看纪录...

  • 《核舟记》微课设计思考

    《核舟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气韵生动的小品文。虽然没有收在作...

  • 核舟记

    今天,我们讲《核舟记》。《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经典作品。我该怎么去处理这一课呢?我听着别人讲的课,同学们配合度可...

  • 《核舟记》

    《核舟记》一课,我也是从“奇巧”二字切入。 小小核舟上刻有如此丰盛的内容,精雕大师王叔远的确是“奇巧人”。 故,初...

  • 核舟记

    伊万关闭电脑,趴在了桌子上,用手遮住了脸,心里倒数了十个数。此时眼睛才传来一阵针扎般的痛楚,待伊万对此麻木...

  • 核舟记

    核舟记 注解 明 明朝 奇巧 手艺奇妙精巧 曰 名叫,叫作,不能译成说 以 介词,用 径寸 直径一寸 之 结构助词...

  •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诵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及句式。 2、把握内容,学习用空间顺序介绍物品。 3、品析关键句,认识我国古代...

  • 《核舟记》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导读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粗读课文,正音上口。 ...

  • 核舟记

    明朝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核舟记》微课相关素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wx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