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诵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及句式。
2、把握内容,学习用空间顺序介绍物品。
3、品析关键句,认识我国古代雕刻技艺之高超。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橄榄核。文中以曾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舟上五人,须眉毕见,其他如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等,钩画了了,应有尽有,可见中国古代工艺品的“奇巧”。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二、诵读课文,火眼金晴识“奇巧”
“这桃核上不仅雕刻了______,而且"__原文____",__ 翻译加理解_____,真是“奇巧”极了。”
我做了个示范:
这桃核上不仅雕刻了窗户,而且“旁开小窗,左右各四”,雕刻了窗户已经不简单了,而且还分左右雕刻了八扇窗户,真是奇妙极了!
学生展示。
三、疏通文意,我与课文比“奇巧”
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按照课文中写的位置,画到你们预先折的纸船上。比比谁画的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学生首先要完成文言字词句的疏通,才能画出符合课文的“奇巧”图画)
相互欣赏作品并评价:画得怎么样,跟课文里描述的有没有不一样,跟课文比谁更生动?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对照课文说说哪里比不上课文所写的核舟。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演“奇巧”
首段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核舟”之上雕刻了怎样的故事,为何会引起世人的赞叹?精读2-5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舟尾—船背
课文的三四段对人物的描写是非常精妙的,要是缩写完全可以浓缩成几句句话,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文通字顺,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匠心巧运?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一人背诵或读课文,自备道具。要求:忠于原文,合理想象。一组在表演的同时,其他组边看边记,记录那些根据课文要求没有表演到位的地方。
资料补充:紧扣“泛”字描写人物
文章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件工艺品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其后在说明中,围绕这个主题在许多方面行文,如重点突出船舱部分小窗雕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青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出自苏轼作品的名句交代“大苏”“赤壁”的信息,更值得推敲的“泛”字,在后文的呼应。
“泛”的意思是,浮行,随波逐流,不使用外力来驾驭小舟。文章在介绍舟上的五个人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竭尽全力交代人物手脚的摆放。先说船头三人。苏轼与黄庭坚挨得最近,手脚交代得十分清楚。苏轼“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这是手;那他们的脚呢?“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而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右臂挂念珠倚之”。船头的人不可能驾驶小船。
描写人物的角度不少,而魏学伊格外关注人物的手和脚,目的只有一个,突出“泛”字的效果。作为一件工艺品,要全貌表现“泛”的全貌,是做不到的。王叔远微雕突出人物的动作,而魏学伊在向我们介绍时,着力点也在手脚,那是十分恰当和巧妙的。
五、再读文章,探究写法之“奇巧”
我们在合作演绎中感受到雕刻者王叔远的“奇巧”,其实,有一个人的奇巧丝毫不亚于王叔远,他就是——作者魏学洢啊!一个核舟的“奇巧”是怎样被魏学洢写出来的,其中的“奇巧”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前呼后应结构紧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篇首以“奇巧”开篇,篇尾以“灵怪”作结,其中的多处照应体现了作家的写作水准。
王叔远使用的材料,均为“径寸之木”,落实在核舟上“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第二自然段),“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第六自然段);用材精,用料小,因此手艺更精。“罔不因势像形”,末端突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与之照应。试想,桃核为椭圆形状,雕刻成舟的形状是最合适的。“各具情态”,在文章主题部分有具体的落实,如人物的神态,苏黄二人“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袒胸露如,矫首昂视”,舟尾舟子,一人“若啸呼状”,一人“视端容寂寞,若听茶声然”,这些神态将任务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勾画得栩栩如生。而人物的动作描写,“执”“抚”“指”“语”“矫”“视”“仰”“倚”“攀”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
《核舟记》的第三段,魏学洢是怎样把船头的这三个人说明得简洁而有条理,而且还表现出了雕刻者技艺的“”奇巧”的呢?
将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三个人分成两拨儿,苏轼黄庭坚为一拨,以苏东坡和他们手里的“手卷”为参照物;三个人都按照由上身到下身,由右到左的顺序说明。
舟尾的两个舟子,也是如此。舟尾右边的舟子,“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舟尾左边舟子“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而桨都横卧在船上,自然是飘荡从水,任意东西。
写核舟时,既有形的描绘,又有神的眷顾;多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语言生动,既描写,又抒情,如文中的“也”,“嘻,技亦灵怪矣哉!”等语句,都是有感而发的赞叹之情;既有一定的顺序,又注意行文的整体布局……可以这样说,我们之所以领略到王叔远的核舟之美,是因为魏学洢将核舟写得美。
六、作业设计
魏学洢介绍核舟,令人过目不忘,我们面对一个物件,也要学会捕捉其中的重要信息,熟练地传递信息。选择你身边的“奇巧”物件,以“——记”为题,介绍给身边的人。
《核舟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