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在海口市龙桥镇美朗村附近一处废弃水井内,一夜未归的11岁男孩小奇被消防官兵打捞上岸,警方初步判定其为溺水身亡。
小奇是怎么溺水的?记者采访得知,当时跟小奇同行的还有另外4名男孩。大家一起去水井旁玩水。小奇第一个下了水,另一个孩子也跟着下去了,其余3人在水井边上看着。当发现小奇很久都没有探头出来,孩子们急了,也曾尝试过去找。可是发现水太深,只能作罢,由于惊慌失措,就都逃走了。让人遗憾的是,危险关头,他们没有第一时间找附近的大人求救,而是因为恐慌选择了隐瞒。甚至在回到了家之后,也没有向各自的父母说出实情。
面对同伴遭遇的险情,同行小孩没有第一时间向大人求救,而是跑回了家。这种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2015年4月在海口云龙镇太乙村,以及2016年6月在临高县博厚镇都发生过类似事件。
对此,教育专家林泽龙曾发表过他的看法。他认为,这一事件起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说明孩子非常缺乏应急意识和应急方法。因为孩子平时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又没有教过他,一旦遇到这样紧急的意外情况,孩子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
其次,说明孩子缺乏责任意识。另外,出了事后,孩子不敢告诉家长,说明孩子和家长之间也有很大的心理距离,双方不是那种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的亲子关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缺乏生命意识。生命高于一切,出了事情,哪怕可能要挨骂挨打,这一切都没有生命来得重要。
孩子存在这些方面的缺乏,责任其实并不在孩子,而是在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应急教育方面的缺乏。孩子们应急教育不够,缺乏生命意识,最该补课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网络上的青少年相约自杀群、未成年人吸毒、校园霸凌、无一不显示出现在的孩子们对生命的漠视以及轻率。
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有很多老师同学离开了我们,很多学生的家人罹难。可在各种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有的只是学校师生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安然上课,鲜有提及生命教育的报道,不知是被人为地忽略了,还是压根就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反观其他国家,德国之翼航班失事,德国小镇哈尔滕失去了16名学生和两位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该校停课一天,让全校师生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并给学生留下平息哀伤情绪的时间。这既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案例,也是生命教育最内在的形式。
其实,不仅在德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各中小学基本普及生命教育;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提出了“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口号,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西兰则建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加强对孩子们的生命教育,唤醒孩子们对生命的体验,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在大灾大难面前才能实施。有同学生病了,亲人离世了,都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了解生命的珍贵,逝去的不再重来,带着感恩和乐观的心态生活,不比考了几个高分,解了几道奥数难题更有意义吗?
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掌上明珠,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不太愿意分享与奉献。因此,引导这一代孩子有更多的责任担当,积极奉献,就变得非常急迫、非常有必要。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该好好倡导生命教育,绝不是喊口号,而是认认真真地践行,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生命的种子,在新时代里蓬勃发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