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了一个大消息,支付机构躺着赚钱的日子结束了,支付宝、微信这样的支付巨头也未能幸免。
01
大限划定
从网联诞生的那一天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被收编,就开始了倒计时。
6月29日,央行下达了时间表。从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那什么是客户备付金呢?这里我们科普一下。
“客户备付金”是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通俗地说,用户在电商购物时未确认收货之前的款项便属于备付金。
比如我们在淘宝购物,还没有确认收货时,我们的钱是存在支付宝保管的。一般交易从付款到确认收货有将近4-5天。
这几天时间,对一般人而言很短,但对支付机构来讲很长了,因为金融市场有很多隔夜套利的产品。这些钱出去溜一圈回来,都能“长胖”一小圈。
02
支付机构的聚宝盆
客户备付金按规定是存管在商业银行的专户内。对银行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存款,而支付机构可以收取利息,互惠互利。
这部分钱规模多大呢?
根据方正证券的测算,目前支付机构备付金的规模很可能在11384亿元左右。目前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支付巨头占据绝对垄断地位,沉淀的客户备付金占九成。
目前支付机构上缴的备付金比例约为50%,那大概有5000亿左右存在银行账户里。而协议存款的利息基本在3%-4%之间,这么算下来,按最保守估计,银行一年要付给支付机构150亿的利息。
这其中,支付宝和财富通(微信)拿走了大头,最少也在百亿以上。其他支付机构有钱赚吗?
在中国所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中排名第七、占2.0%的市场份额的汇付天下在今年3月赴港上市时披露的招股书称,其利息收入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2610万元、3830万元和6160万元。
像这样的利息收入,可以算是无风险收益了,难怪说是躺着赚钱。对许多支付机构来说,公司就是靠备付金利息活着,一旦备付金利息没了,就只能转行。
03
断人财路为哪般
这次央行发布的文件,是以特急文件的形式下发的。这有点耐人寻味。
备付金集中存管是2016年10月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重点之一。所以支付机构也清楚,百分百上交的日子迟早会到来,只不过比预估的快了些。
2017年4月17日起,平均交存比例约20%,然后这种比例维持了将近一年时间。
到了今年2月,交存比例又按每月10%逐月提高,至2018年4月将集中交存比例调整到50%左右。
金融去杠杆以来,互联网金融一直是监管部门整治的重点。信联和网联的成立,P2P行业的规范,还有今年引发金融市场大地震的资管新规,都是监管层打出的重拳。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联网的虚拟性,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前面说,大多数支付机构靠备付金的利息赚钱,但还是有不少支付机构想走歪门邪路。
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指出:“备付金被挪用的情况一度还比较严重,有些机构把客户的备付金拿来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个人赌博,最后导致损失。往往一个机构出问题可能牵扯到多个地区,消费者的人数可能数以万计。”
据统计,截至6月19日,2018年以来央行系统针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违规行为开出了52张罚单,总罚没金额达3142.8万元。从违规类型来看,有11张罚单点名了违规类型涉及“备付金”。
今年公司债频频违约,已经搅得债券市场人人自危。更夸张的是,仅6月份,P2P平台爆雷48家。再看看还有5000多亿的支付机构备付金,仍然“逍遥法外”,这明显是不让监管层睡觉的节奏啊。所以,加快上调备付金交存比例,也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支付机构备付金被收管,对消费者而言是件好事,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钱更安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