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想看点纸质书,因为很多人推荐说余华的《活着》很好看,所以便迫不及待的买来了。
晚上趁儿子在玩玩具,我便躺在床上开始看了起来。余华用朴实平淡的文字描述了福贵的一生,但背后所带来的意义却是让人震撼的。

余华在第一篇序里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无疑,书中的福贵在旁人看来是极其苦难的。
他赌博败光家产后,从大宅院搬去茅草屋,父亲死了,母亲重病。去城里请郎中,却被抓去做壮丁,在战场上几经生死,好不容易回到家,又得知母亲早已去世,凤霞聋哑。最终身边所有的亲人也都一一离他而去,只留下年迈的福贵和同样年迈的老牛相依为命。
但是福贵对生活又是乐观的。
他从战场回来的路上,书中是这样说的,“我太想家了,一想到今生今世还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双儿女团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疯疯癫癫地往南跑”,他靠着这点念头终于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龙二被枪毙的时候,他想到,“要不是当初我和我爹是两个败家子,没准被毙掉的就是我了”,他甚至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我的后半截该会越来越好了”。

如同书中福贵的母亲常说的,人只要活的开心,就不怕穷。劫后余生的福贵似乎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了,他想要好好活着。
但是从有庆的死开始,悲剧的命运似乎就找上了福贵。我的泪点一向很低,但是《活着》这本书是让我哭的最多的。
看到有庆被抽血而死的那一段,我哭的稀里哗啦。自己有了孩子后,我好像更不能看到这种情景。我痛恨那个无良的医生和抽血的男人,又替这个努力和老师争取,想要第一个献血的有庆伤心。本来是救人,却没想到把自己的命给弄没了。

我怕自己再哭下去,便赶紧去给儿子洗澡。给他弄完让他睡觉后,自己一个人吹头发。我的眼前不断闪过无数张早已远去的熟悉的脸。
我对死亡最早有印象的是家族里一位堂姐的奶奶。有次放学回来的时候,听堂姐说她奶奶去了,当时就忍不住流下泪来。
我又想到我的父亲。那时我还在读初中,虽然过去这么多年,可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我不愿再去回想那些细节,我只知道那个每天都要监督我学习的父亲,他再也不会陪在我身边了,我永远的失去他了。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装的像从前一样,仿佛忘记了这件事,这个人。后来我有了继父,他对我很好。可是只要一有人提起父亲,只要一想起父亲,我还是无法控制我的眼泪。许多人都说我眼泪怎么这么多,但是没人明白一个失去父亲的少女心里的苦。
就像多年后,我刻意忘记了他的生日,忘记了他是具体哪天走的,可是每次当记忆被重新触碰的时候,我的心还是会隐隐作痛。
就像现在,我吹完头发,一摸脸,却发现早已泪流满面。
我继续拿起书看下去。我看到家珍让福贵背着她去看有庆,在村口的时候,她说,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我又忍不住哭了。
后面,我一直没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世事就是这么无常,每次生活刚刚有点希望的时候,上帝总是会给你当头一棒。
凤霞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幸福,却因为生孩子难产而死。埋凤霞的时候,二喜指着紧挨着的一块空地说:“爹,我死了埋在这里”。福贵叹了口气对二喜说,“这块就留给我吧,我怎么也会死在你前面的”。只是一语成谶,朴实憨厚的二喜还是死在了福贵前面,还死得那么惨。

家珍是书中让我觉得特别温暖的一个存在。这个可怜的女人,即便是吃了一辈子的苦,她到临死前还在说:“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家珍应该是觉得幸福的吧,所以福贵回忆起她的时候,才会说她死的很好,死的平平安安,干干净净。
在有庆、凤霞、家珍、二喜相继离世后,福贵带着年幼的苦根。虽然身边的亲人接连离他而去,他心里苦的连叹息都没有了。可是看看苦根, 心里又觉得宽慰,香火还会往下传,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可是后来苦根也死了,被一把豆子撑死了。

我开始很不理解作者为何要用这样平淡又残忍的方式把一个人写得这么惨,难道仅仅是为了突出活着的意义吗? 可是后面想想,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并不能对此做出任何评判。我也不是福贵,所以也没有权利说他是否苦难和幸福。
也许如余华在麦田新版自序中写的,《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也许经历过苦难的福贵现在更懂人生,也许迟暮之年的福贵已经看淡了生活中的一切,也许在他心里,他的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依然在他身边没有离去。
他现在想到的,唯有活着。
你看,这么“悲惨”的福贵尚且希望活着,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觉得更幸福,更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呢?所以,爱自己,爱家人,好好活着吧,亲爱的朋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