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先生之后,王阳明先生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他本来是一个文人,却可以披着铠甲上战场,他平乱安邦,挽救大清朝于水火之中,他开创了新儒学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贤。
先生这样的功绩与这样的思想,导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十分崇拜先生。
日本的海军之父,日本的军神,甚至于一生将两个企业送上世界五百强神坛的稻盛和夫都以先生为偶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许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先生所说的人心是良知,没有足够的价值判断,没有办法做到人心,是良知,但是这也足以体现先生的学问,对现代日本的影响十分重大。那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都生活在一个岛上,他们每天都具有危机,他们每天都在向最深的海沟一步一步的靠近。并且在中国鸦片战争发生的同时,日本也同样经历了黑船事件,他们发现自己一直在崇拜地信奉的偶像中国竟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如此轻易地轰开了大门。在这时日本比中国还要没有安全感,中国的那些知识分子倡导的革命,他们还有希望还会崛起,但是日本呢,日本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但这次的鸦片战争使他们意识到了中国的弱小与更广阔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是重重危机。也就是这一点使他们。以先生的学问为偶像,先生在百死千难中,在外界环境非常艰难,在被宦官打压的同时,却在农场的一个山洞里悟出了这个学问,这样的一个客观的外界条件,正是与日本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们十分相似,而在最后,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生最后实现了他自己的理想,这也就是日本人现在所期待的事情,因此他们以阳明为偶像,以先生的道理为道理。
但同时先生与儒家还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与冲突。那么影响夫子与先生的修齐治平之梦想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而在这其中又存在着什么矛盾呢?
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强调两点一点是内修,另一点是外推,内修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这是道统,自身的道德水平越高,外推的力量就越强大,在内修的过程当中是在于自己,其他的任何外界因素是无法影响的。如夫子与山涛,两者正是因为内修境界不同,孔子的内修水准较高,而这也就导致了,在外推的过程中,对他人的道德水准要求也非常的高,这样就会导致外推的选择越少。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内修靠自己而更大的矛盾与问题在于外推,在外推时除了自己决定还有外界的很多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还有先生所遇到的宦官。
在历朝历代中,明君少,而像明武宗这样的较为独特的帝王还有昏君较多,如果不是明君,就会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昏君轻信宦官,宦官力量强大,宦官会为了一己私欲阻止道的推行,而儒家境界高的人也不会与宦官合作去推行政治理想。第2种可能是如果不是明君,是一个昏君,昏君掌握权力并且专政,儒家的知识分子也无法进行道德说教,那么在这时,难道儒家的知识分子只能等吗?在古代确实是这样,因为古代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更多的权利在于中央在于皇帝,想要将一个到全方面的推行下去,那就在于皇帝是否重视,皇帝是否同意,而这也就是矛盾与问题所在, 这也就是现在当下中国这个制度所改变的,就是皇帝不在专权,没有皇帝这么一说,中央的各个机关互相牵制。这也就是政统的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之间的根本问题与冲突出在道统与政统之间的冲突上。
那么这样的矛盾与冲突该如何解决呢?
这就是54运动,在1919年提出的赛先生与德先生所要强调和解决的问题,赛先生改变的是学统是科学民主,而德先生改变的是政统,但是做出这样的改变,并不是纯属的是西化或是模仿某一个国家,而是需要嫁接在中国文化上。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与“兴”,复是一棵树的根,这也就是在嫁接的过程当中的砧木,他需要非常有力量的丰厚的底蕴,也就是中国文化,这也就是道统,不管怎么改变,道统是永远不能变的。而兴呢,也就是学统和政统,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科学民主与政治制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复”与“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