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宝刚出生的时候,还没有读过育儿书籍,却能怀着最大的耐心,来接受他所做的一切。
总觉得孩子赤身裸体,不带一丝杂质的来到这个世界。
他的一举一动,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应该都有特定意义,所以愿意去探寻和接受,隐藏在背后的奥秘。
又或者是自己的潜意识里,想要做跟父母不一样的家长。
这是当时育儿的一种基本状态,懵里懵懂,顺其自然。
孩子稍大一点后,开始接触各方面的育儿书籍。
通过李跃儿老师《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了解到孩子有各个阶段的生理发展特点。
在接触到“口欲期”这个概念之前,有留意到几乎每个孩子,都爱啃自己的小手。
虽然家人一直有微词,我也没有阻止过大宝吃手,还会特意准备一些能啃咬的东西,让他去尝试和探索。
知道这是孩子的发育特点时,庆幸自己的坚持,也让我坚信,孩子的举动背后确实都有意义。
那时候是跟婆婆一起带孩子。
老人家受不了孩子哭,也受不了孩子尖叫。
看了书才知道,因为小时候被压制过同样的行为,所以孩子做这个举动时,带起了她的负面感受,让她感到了压力,恐慌和焦虑。
如果孩子停不下来,一开始会用哄骗的方法,如果不见效则会威胁、恐吓。
其实小孩子哭闹无外乎几种原因:困了,饿了,不舒服了。只要找出原因,针对性的解决就可以了。
如果不去查看,一味地责怪小孩也没有用。
当时的我,母爱爆棚,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替孩子挡住了奶奶的负面情绪。
后来又看了蒙特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之后,了解到婴儿可以同时接收和处理许多不同的信息。
像他坐在客厅玩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但是玩具放出的音乐,大人说的话,甚至从外面传来的声音,他都可以同时吸收和处理。
当时就在惊叹,孩子就像一种拥有高等智能的外星生物。
借由我们的身体来到地球后,为了适应地球的环境,开始学习生存的本领,一点点地放弃掉了之前的那些超能力。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这种能力都还在。
因为他只需要妈妈,没有太多的跟外界打交道的渴望和需求,每天的任务,就是吃,玩,睡和长大。
为了好好的陪他玩,还想了各种各样的花招,比如说跟他一起玩橡皮泥,一起玩剪纸,做头饰。
那天无意识翻看到以前的照片时,发现那种状态下的我们,都非常享受和自在。
无条件养育之 “唯有温暖御风寒 ”除了理解他的行为,我也非常的相信他。
虽然他还不会表达,但是我相信他的身体机能,能帮助他决定关于自己的一切。
比如吃饭的时候,如果碗里还剩一些没吃完,而他拒绝继续吃的话,会尊重他,不会强追着喂。
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
所以他待在妈妈的身边,非常的有安全感。
那个时候,因为彼此的状态很好。
经常会忍不住和他爸爸,交流一些育儿方面的心得和方法。
爸爸看到成效,也会认同我的一些说法和理念。
可是后来,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我反而没有像之前一样,对他无条件的信任。
因为他越来越大,面对的圈子和新事物也越来越多。
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刚学会玩手机,特别爱玩。
我们是个大家庭,爷爷奶奶,姑妈姑父,表哥,大家都生活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我容许他玩手机,但是会跟他约定时间:每次只能玩10分钟。10分钟到了以后,他也会非常乖巧的把手机还回来。
大家觉得这个小朋友,小小年纪,说话算话,很可爱也很好玩,都很愿意把手机借给他。
后来他学精了,找一个人玩了10分钟以后,马上会跑去找另一个人借手机,再玩10分钟,直到被我发现。
第一次我会好好跟他说,第二次会说教一下,第次我会很严肃地告诉他,不许这样。
后来说得多了,他也乏了,我也没有那么多的耐心来应对,
往往简单粗暴的把事情给解决了。
当一件事情养成习惯的时候,下一次发生的时候,还是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它。
从他4、5岁,到现在9周岁半,从这一件小事上面,就可以看出来,我对他越来越不信任。
发展到现在,我一看到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挑剔他,嫌弃她,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
一表达我的不满和期望,他就逆反,顶嘴,非常不服气。
有时会意识到自己在指责与抱怨,提醒自己要停止下来,却发觉很难。
重新接触到“无条件养育”之情,我完全忘记了这一个概念。
我对孩子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他平时的表现。
如果他表现得好,我的状态就会好一些,如果他表现得不如我想象中好,我就会非常没有耐心。
而且也发现了自己性格中,与父亲非常相似的一点:难以取悦。
比如孩子如果按时回家了,会觉得应该赶快去认真地把作业写了;等把作业写完,想要我表扬的时候,又发现房间很乱,该好好的去把房间收拾一下。
好像总会发现他,有待进步的地方,总是对他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
我希望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出去外面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像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我希望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保持足够的后劲,而不仅仅把成绩限定在聪明这一点上;
我希望他尽快适应各种规则,尽量表现得像个成熟懂事的孩子。
这些目标让我很焦虑,总是忍不住地把他往前推。
有时候孩子不爱收拾,没有把作业带去学校,被老师点名批评,会很生气地跟他说:提醒过你要收拾,你不听,现在你自己去解决,想想怎么跟老师解释。
有时候,因为磨蹭快要迟到,在催促他的时候也会说,你快一点,如果迟到了,自己去跟老师解释。
有时催促过后,彼此的心情都很糟糕。
因为我的情绪和方法,对事件本身毫无益处,所以经常在自我反省。
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起年幼时的自己,碰到类似状况时,不被支持,也不被理解时的无助。
我忘了有些事情,孩子有能力去面对;有些事情,他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面对。
那个时候,明明告诉过小小的自己,要记住当下的心情。
也告诉自己,以后有了孩子,要做他们的朋友,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
现在的我,还是走了父辈的老路。
如果在我这里,都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和支持,小小的他要怎么去面对不可知的外界,又怎么能成长为有力量,有担当的人。
昨天的课程,还是要实践起来。
把真爱做出来,而不是停留在心里,停留在嘴上。
如果改变不了太多,就从每天一个拥抱开始吧,
如果觉得别扭,就先从拥抱两秒钟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