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想过,会在一本书里窥见自己的内心。那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冥冥之中,通过文字的描述,好像被带领着观摩了自己那颗被禁锢的心灵。
许多自己不想面对,抑或刻意尘封的情感,在这里渐渐铺展开来。于是,岁月不再是把杀猪刀,而像熨斗,把尘世的一切杂念和妄想都熨贴了,还带着微风拂面的轻柔。
今天终于看完了安意如的《千山之外》。邻居得知我想去西藏,特意从家里找了这本书给我,说写的是西藏,我应该会喜欢。事实证明,邻居的判断没错,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我喜欢的气息。
最近看书的节奏很快,很多书如果没有杂事安静下来,一天两天就可以看完。但遇到那些能引起共情的地方,我一般还是要反复斟酌,反复品读,而《千山之外》,我是一边看一边摘抄,还是手抄的。只因为那些令人心醉的文字,着实让我挪不开眼。

这本书真的很治愈,主要写的是西藏的所见所闻,对于江南出生她,却并不喜欢江南,在心里把西藏当成了故乡。
在书里面,我的很多心境似乎在这里面看到影子。人因为有了信仰,而显得更加纯净,更加豁达,从她的文字里看到都是真善美,细腻柔软而又充满力量!
一年四季不同的拉萨,作者都去过。她像一位真正的藏族人那样在生活,转经、拜佛、磕长头,还说简单的藏语。以致于大昭寺附近很多人都认识她,因此也得到了很多突如其来的偏爱。
关于回到拉萨的状态,“沐浴在阳光和蓝天下,整个人清透、松弛,像被晒干的晒暖的棉被。早年南方生活带给我的阴霾,成长的烦恼都烟消云散。”
关于回到拉萨的生活,“在拉萨,我们活得像老人,晒着太阳,不慌不忙。我看着你,即使在如此盛烈的日光下,你的笑容亦毫不逊色。我喜欢你笑起来,淘气顽皮、灵气四溢的样子。”
三百年前关于仓央嘉措的倾城之恋,到现在依然余音袅袅。大家唱他的诗,传诵他的故事,没人觉得他不好,没人刻意指责他,这个民族的宽厚和对佛法的虔诚,让大家宽容了他的离经叛道。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和亲。至此,文成公主名扬天下。一千三百多年前,从繁华的长安到偏僻寒苦的逻些(拉萨),远离父母家乡,文成公主的心胸和担当非一般人可比。
试想,如今交通如此便利,有些人去西藏还要担心得寝食难安,心神不宁。
“人的一生,如果不出意外,就是从懵懂(愚昧)走到清醒(智慧)的过程。要坦坦荡荡,明心见性,方不负这转山转水的旅程。”
青朴是藏地久负盛名的苦修之地,桑耶是藏地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庙。它们像一卷未显像的底片,等待着去开启。
在青朴山上遇到了雨,“雨停了,我们在山顶看日落,像红尘一般哀艳的色彩,复杂壮丽得让人失语。”“下山时,你走在我前面,你的背影像涟漪一样消散在那暗蓝色湖水般的暮色中,我像湖面上月亮的倒影,默默追随。”
作者在岗仁波齐看月亮;在玛旁雍错寻找心的源头;在林芝三月赏最美的桃花;在拉卜楞寺静听落雪;还有尼泊尔寻觅佛祖出生地蓝毗尼;印度漫步恒河和壮美的泰姬陵;探访香巴拉秘境不丹……
她“像一位远行的牧人,穿行过繁华都市,回到熟悉的地方。看到雪落肩头,泪就盈满眼眶。
千山之外,是我的故乡——西藏。”
走过千山万水,嬉戏游乐,心如赤子,不疑不惧。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身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能获得安宁,于作者,非出生地的西藏正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