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ded6ad5328173da5.jpg)
这应该是孩子们最后一次调换座位。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虽然因为疫情原因,孩子们都是单人单桌,也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同桌,但他们还是在意自己的“左邻右舍”都是些谁。
这次,芊逸的座位在第一排,讲桌旁边,老师的眼皮底下,左边、右边与后边,都不会影响到她,因为她有这样的自制力。
这样的座位一定是有优势的,因为老师稍微瞄一眼就知道她的“行踪”。今天评讲试卷,芊逸听得非常认真,也把笔记做得非常详细。让这段时间有些不淡定的我,心生安慰。因为她对自己的学习,那是相当上心。
当然,芊逸并不是因为坐在第一排是这样的学习品质,她不管坐在哪里,都会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这是众所周知的。
芊逸,芊逸,先听名,就让人升腾起一丝美好与舒适,眼前出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乍艳阳,春光美丽,见效原,芳草芊芊。有春光,有艳阳,有草原,有丰盛青草,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样的景致吸引,灵动又飘逸。
芊逸去年九月转来,带着一些羞涩进入我们的教室。一位文静的、善良的、美好的小姑娘,和我们班上的女生气质非常相配。也因此,她上次在分享本里告诉我,在班里她有几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语气里透露出高兴与满足。她的这几个好朋友,我自然了解,也是文静的、好美的小姑娘,偶尔也会流露出一些天真。
上一周,让孩子们写写“欧老印象”,画图和文字均可。芊逸是这样写的:
刚来到这个班级,我有些“不适”。是您,欧老师,您每次托管都单独给我讲习题,给了我进步的“台阶”,现在,我的成绩比以前好多了。我要对您说:谢谢!
您和其他数学老师不一样,您喜欢阅读,喜欢写文章,您给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写了一篇文章,我们十分感激。
您经常和我们一起聊天,让我们感觉你是慈祥的母亲,那般温暖。和您聊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我永远爱您!❥(^_-)
看到芊逸对我写的话,我有些感动。因为其实她是一位比较内敛的女孩,能够在文末写出那句“我永远爱您”的句子,应该是不容易的(好像这句话我就从来没有写出来过),也应该是直抒胸臆的。
因为我们短短一年的相处,竟然有这样美妙的“火花”产生。老师的使命就是播种“美好与善良”,显然,我播种的这些“美好与善良”在芊逸那里得到了回应,这是与芊逸的生长环境有关,与她的家庭有关。
刚转来时,她要适应北师版教材的编排体系,特别是一些知识点的安排不同,还要适应环境的变化,适应老师的上课风格,适应班级氛围等等,这些对于她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不过,我发现她花了很短的时间就融入了我们,并没有多少的不适。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里尼博士指出,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知道,大人不可能总是为孩子提供完美的生活环境,所以,如何让孩子迅速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注意,适应环境不是一味地“顺从环境”,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试着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并创造环境。所以,芊逸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值得骄傲的。
那次做思维导图,我给孩子们大致理了一下思路后,芊逸就将她理解的思维导图做了出来,和我理解的相差无几。
一年了,她都安静地学习着,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真诚交往。
我知道,这位从诗意里走来的芊逸,本身就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
芊逸,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爱身边每一位,顺便也将他们变成美美的诗意,这样你的生活就是诗意隽永。
我也会永远爱你❥(^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