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看过马思纯和周冬雨主演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这天凌晨三点多,起夜后就睡不着了,于是我又把这部电影温习了一遍,果然又有新的收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夫子果真没有欺骗后人啊。
电影的剧情其实不复杂:七月与安生从小相遇,是同班同学。七月父母恩爱和睦,家庭温暖幸福,她也从小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是所有人眼里的乖乖女。安生家庭不幸福,缺乏温暖与呵护,不爱学习,性格比较叛逆。两个女孩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最好的姐妹,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洗澡,一起受罚,一起分享身体发育的小秘密……她们彼此信任,简直不分你我。高中毕业,七月有了男朋友家明,两个人去了同一座城市上大学。安生没有考上大学,选择了找工作进入社会。分开以后,安生经常给七月写信,结尾却总是加上一句“问候家明”。这实际上是两姐妹感情出现裂痕的开始。七月后面偶然间想到,安生可能喜欢上了自己的男朋友家明,两个人还在浴室为家明喜欢什么样的女生而发生争吵。在送安生离开的时候,七月追赶火车之时无意间看到安生脖子上的项链,那曾经是家明准备送给自己的。一瞬间,七月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果断停下了追赶的脚步。七月知道自己怀了家明的孩子,却在和家明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取消婚约,让家明逃婚。七月后面难产,生下孩子不久就过世了。安生得知这一切后,把七月的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并且以七月的名字开始生活,把她们两个人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小说,题目就叫做《七月与安生》……
好的电影作品可以映照现实生活,它无疑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在七月与安生的身上,许多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和另一个“自己”。
无论什么时候,人都需要来自别人的陪伴。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人类是孤独的。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来看,人的一生也是孤独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人都需要来自别人的陪伴,特别是童年时期。七月与安生成为最好的姐妹,恰恰是因为她们在彼此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填补了对方生命的空白部分。这种从小建立起来的友谊与陪伴,是最纯真也是最无价的。
爱情的产生,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无所谓对错。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出自《大话西游》的这段台词早已经成了经典,它的内涵在七月与安生的身上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电影中,家明的戏份很少,甚至家明的形象都是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也谈不上特别优秀和体贴之类。七月首先爱上了家明,因为她内心萌生了爱情的种子,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安生在和他们二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莫名其妙地爱上了家明,不自觉地扮演起了第三者的角色。那么,安生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爱上闺蜜的男朋友?不是家明多么优秀,也不是家明主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安生爱屋及乌了:安生心里深爱着七月,把七月当做自己生命里的唯一,始终把七月放在第一位,所以她同样珍惜着七月所拥有的一切。很多时候,爱情的产生就是这样,不需要任何理由,就是爱了,就是割舍不下了,就是不顾一切和对错也要在乎和放不下对方了。谁也不能给爱情判罪,谁也不能因为爱情而给你个人定义善良或者邪恶。
我们终归会变成自己曾经很讨厌的一种人。
七月与安生的性格就像一面镜子的两个反面,一个听话懂事,一个叛逆大胆,本来完全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去发展。神奇的是,她们的人生不但有了交点,而且互相缠绕在一起,纠缠不清。最后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一向乖巧可人的七月早早地恋爱,而且未婚先孕,最终婚前爽约,难产早逝;一向大胆叛逆的安生反而安分守己,有情有义,在好友去世后主动抚养她的孩子,并且努力一步步地成为了一名作家。故事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我想起了中国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的东西——太极图,这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阴阳与太极的终极奥秘,恰恰就是不同的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人的性格与命运也是如此。七月从小就是乖巧听话的,但是她的内心其实是狂野的,而这种狂野的天性一直处在被压抑的状态。所以,长大了以后,七月狂野的个性就会被释放出来,做出一些令人惊讶的举动来。相比之下,安生从小就是大胆叛逆的,她的天性从小就处于完全被解放的状态,所以长大了以后反而会收敛起来,慢慢地学会自我反思,进而变得严于律己,恪守本分,勇于担当。生命就是如此地神奇,每一步都无法准确地预料。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实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实:名门望族出身的人有时渴望做个底层老百姓,而底层老百姓则千方百计想要改变自己贫贱的出身从而跻身于上流社会;有钱有权有势的大人物有时候会渴望做个普通人,普通人却日思夜想盼望着什么时候能够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沉默寡言的人渴望自己巧舌如簧能言善辩,言多有失因话得祸的人巴不得自己永远闭上嘴巴;曾经视钱财如粪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追风少年,若干年后居然也会拍马溜须挥汗如雨只为碎银几两……我们终归会变成自己曾经很讨厌的一种人,而时间会证明这一切。没有对错,只因为世界万物唯一的不变就是一直在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