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睿智当如陶朱公

作者: 85cdcbfc0c54 | 来源:发表于2018-11-09 12:50 被阅读43次
    读《史记》|睿智当如陶朱公

    文/一菊阳光

    陶朱公,范蠡也,出身于楚国贫寒家庭,年轻时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一起投奔越国为相。两人助越王勾践复国后,范蠡毅然离去,隐于陶地,于是自称为陶朱公。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国与吴国结下宿怨世仇,勾践因不听范蠡相劝,主动进攻吴国,结果被吴国打败,困于会稽。面临亡国,勾践问范蠡:“为之奈何?”范蠡答:“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意思是说,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的崇尚谦卑;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于是勾践送厚礼给吴王夫差,并将自身也抵押给吴国。

    勾践得到夫差的赦免后,回到越国,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对越国百姓施以德行,用七年时间兴国致富,百姓归顺。十年后,勾践趁夫差在黄池会见诸侯时,攻打吴国,大败吴军,夫差请求讲和。在往后的四年时间里,越国屡次攻打吴国,最终吴国灭亡,夫差自杀而死。

    至此,范蠡为越国复国算得上是功德圆满,然而,这时的范蠡却激流勇退,散尽家财,隐姓埋名,甘愿经商为商人,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里,仕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而范蠡却弃仕从商,在当时的人看来,一定不解何以如此之举,而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窃以为,实在是睿智之举,仔细分析,竟对陶朱公生出无限崇拜之情。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句充满智慧的名言竟出自陶朱公口里。范蠡平定吴国后,秘密离开越国,他给好友文种送来一封信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睿智的陶朱公是有先见之明吗?其实,这并非只凭范蠡一已之想像。

    当初勾践被夫差赦免回国后,他没有一日忘记复国报仇。他苦心经营,虽居诸侯位,却不忘曾经的耻辱,他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卧都要偿偿苦胆,就连睡觉的时候都偿苦胆的苦味,时时提醒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和耻辱;他亲自耕种,从不穿华丽的衣服,吃饭不吃肉,也只吃一个菜,就连吴国国相伍子胥也说勾践不死,将是吴国的大患。一个如此意志坚定、定下目标就不顾一切手段达到目的的人,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能做大事的人都是有才干的人,而在功成名时一个有才干的人是容不下自己的臣子比自己更有才干,这就是所谓的功高盖主,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况且在和平社会勾践不再需要范蠡的军事才干,这是范蠡离开的其中一个理由。

    会稽之耻,范蠡和文种对勾践不离不弃,为他出谋划策,奔走前后,特别是在吴国为质期间,勾践更是受尽夫差的羞辱。复国后,各诸侯和周王室都来贺,勾践号称霸王,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人们又见了意气风发的越王,却只有才干超越他的范蠡和文种见过他落难时候的样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已然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勾践忌惮曾共患难的臣子,臣子自然命不久矣。所以范蠡选择离开,还劝好友文种“子何不去?”。文种愚忠,又有人有意中伤,最终被勾践赐剑,自杀而死。

    至此,我们会说范蠡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没错,但仅仅如此的话,历史上这样的军事家政治家不胜枚举。而激流勇退之下还能以三迁经商成名于天下,也只有范蠡才担负得起如此睿智之名。

    范蠡的睿智还在于,在齐国为相时,他将自己的家财散尽,送给好友同乡邻里,没有带走一分钱财,走得一身轻松,甚是佩服范蠡视钱财如粪土的高风亮节。

    范蠡经商自有手法,他所有的买进卖出都等待时机而行,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看准市场的供求最佳时机才做买卖,又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成交,也就是我们薄利多销的经商手段,这些在当时社会是多么难得的觉悟啊,他还亲自耕种养牧,我们常说力不到不为财,而他是力到财自然也到了。因此,范蠡很快就又家财万贯,名播天下。

    范蠡的经商之道被后世所模仿,太史公赞道:“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欲毋显,得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睿智当如陶朱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ib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