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摘要】《趋势红利》

【读书摘要】《趋势红利》

作者: 李长太 | 来源:发表于2023-04-26 13:14 被阅读0次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实战经验多,观点精准,语言犀利。商业,如果建立在趋势的基础上,必将事半功倍。而趋势则是不断变化的,这个趋势来了,十年后可能就走了。又有一个新的趋势来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十年前我们用QQ的频率有多高,现在还在使用QQ吗?腾讯公司自己用一个新的趋势(微信)上升,避免了自己另外一个趋势(QQ)的下降。你如果不勇于分析新趋势,抓住新趋势,在商业社会中也许不会过太久好日子。 腾讯是一个正面的案例,而柯达则是一个负面案例。柯达作为数码相机的发明者,但使用不大力发展数码相机,原因竟是为了保有传统胶片业务的销售额,不跟随趋势,不管你多么强大,都会没落。

将本书推荐给在创业期或在企业担任中高层的同学们。

要素,是系统中你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你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看到要素,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更看到这些关系背后的规律,是为“全局观”。

这世上,所谓商业核心价值,最终无不体现在一个字:定价权。而决定定价权的基本要素,是稀缺性。越稀缺,越不可替代,就越有定价权。所谓:物以稀为贵。

掌握稀缺资源,就掌握定价权。掌握了定价权,就掌握了商业的核心价值。所以,为了定价权,为了稀缺,企业家们想尽了办法。

有些企业家发现,发明一样前所未有的产品,开发一样前所未有的技术,并通过对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一段时间的稀缺性,从而掌握定价权。

APP,就是门店,一家超级门店。

•我在过去两年,去过很多传统企业,其中有不少银行。我和一些银行的朋友们越来越熟了之后,我会私下问他:哎,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你们是怎么能把APP做到这么难用的?

IT部门,是把内部流程工具化;业务部门,是把外部客户服务极致化。很多公司让IT部门牵头做互联网转型,是因为觉得似乎从技术上来说,这两个领域更接近。但是从性质上来说,做APP,运营APP,根本是业务部门的职责。

让你的互联网转型部门脱离IT部,像负责销售、市场的副总裁一样,直接汇报给总裁,是正确定位这个新“触点”的重要思维转变。

不,你缺的可能不是人才,你缺的是策略。

周鸿祎制订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他找到一群销售人员,给他们几个简单的指引:1)到二线城市去 2)引:中文域名就是网上门牌号码,3)诱:你不买,别人可能就买了。据说就靠这样简单的销售策略,3721中文域名销售战绩颇丰。这样的销售策略,你需要每一个销售人员都是销售大师吗?不需要。

传闻史玉柱制订了一项“策反”的销售策略。他找到一批人,每天去玩《传奇》。他们的任务很简单:1)找到其他玩家,2)聊天,3)说:《征途》挺好玩的,去玩吧。这样的销售策略,你需要每一个销售人员都是销售大师吗?不需要。

对人才的“不满”,可能是因为管理的薄弱

化繁为简的能力,是组织的能力,是管理者的能力,不是工程师的能力。
工程师只应接受简单的指令。我们“期望”大家足够聪明,但如果把质量“依赖于”大家的聪明,就会把公司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上了。

对人才期望过高,对现有能力和主动性不满,可能是因为管理的薄弱。

在创业初期,不要期望雇人来做你做的事

最后,反过来说,找到有主观能动性、有策略、能够化繁为简的人才,当然是公司的重要资产。这些关乎文化。强调创始人的策略和管理能力时,不应忽略员工文化的建设。

但是,特别是在创业初期,不要期望雇人来做你做的事,不要把策略、管理的缺失,转嫁为对“人才”的依赖。这样,会过早地在公司建立复杂的架构,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就已经患上大公司病。

在给很多企业做互联网转型培训的时候,我常说一句话:互联网一切的优势,最终都是效率的优势;传统企业转型的所有问题,最终都是组织的问题。

所有战略,最后都是通过人实现。武器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人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而没有什么能比人,以及人的集合、组织,更为复杂。

你的员工之所以没有创业精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在创业;他们之所以没有主人翁意识,是因为他们并不真的是企业的主人。

我们把企业的发展,分为创业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在创业期,战略不确定,组织更不确定,摸索前行,九死一生;所谓成熟期,就是战略被市场选择,组织被战略决定的结果,战略与组织双双走向了确定,企业获得一定的成功;而到了转型期,确定的战略必须要变,可发现确定的组织更难变。

到了成熟期,终于成功了,打法有套路了,很多企业都会做一件事情:战略流程化,流程工具化,让每个事业群、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做哪几件事就能成功,都几乎可以被计算出来。

转型期的企业,急需每一个员工,尤其是关键员工回到创业状态,希望他们能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不断做出与企业利益一致的决定。可这时候你发现,你已经习惯了把他们当成是员工,而不是打天下的合伙人。

“打土豪,分田地”对肾上腺素的那种刺激,永远比地主对长工说,“将来亏待不了你”,更有诱惑力。

爆品原则,产品设计要高度场景化

在互联网时代,很可能一个好产品本身,就会带来用户量的激增,所以好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广告。

经过各种实验,王凯认为好产品是需要高度场景化的。

后来王凯领悟到,内容不应该是直接收费的产品,内容应该是了解用户痛点的最好方式。他正是因为做了大量的内容,才知道了2岁到10岁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的各种痛点,他们渴望有人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而自己的团队该如何想办法满足他们,等等。后来,王凯通过视频彻底把这个产品免费了。

从上述交互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当用户数达到一定规模,形成势能之后,就会有很多的玩法,这些玩法反过来又能增强其势能。

从未被满足的刚需切入,是快速做大自媒体的基础;将抽象的用户还原为生活在具体场景中的活生生的人,是自媒体研发产品和服务的基本原则;不关起门来琢磨产品,而是积极与用户交互,是精准把握需求、降低产品多元化风险的高效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品销一体化”的障碍已被打破,自媒体和传统企业可以大幅提升营销(品牌宣传)的投入产出比。

叶檀微博上说,她见到一家企业,从传统制造业转型,为建互联网平台已经烧了2亿多,都是从牙缝省下的血汗钱,几年过去仍不见起色。员工工资下滑、士气滑落,节约成本到抠门的程度,老总自己开辆普通车接送客户。叶檀感慨:这位企业家没找到合适的互联网人才。我说,也许这位企业家连自己正在玩一个什么游戏,都不知道。

什么是传统媒体,什么是新媒体?我愿意把只能触达一层用户,以至于触达率必然小于1的媒体,叫做传统媒体;我把因为能打穿多层用户,从而使触达率有机会大于1的媒体,叫新媒体。

传统媒体的关键词是“覆盖”,新媒体的关键词是“打穿”。打穿的关键,是生产用户愿意用自己的社交货币(时间)“购买”,并建议他的朋友“购买”的内容。

在传统媒体的机制下,覆盖是核心,所以购买媒体的钱,可能远远大于生产内容。在新媒体的机制下,打穿是核心。你无法强迫你的用户帮你传播,唯一能打穿多层用户的,是“足够强烈”的内容,驱使用户自己突破自己的“关键时刻”。所以也许你是时候可以考虑,把一部分购买媒体的钱,用来制作更具穿透力的内容了。

在传统媒体(单向,一层)的体系内,是要“足够强烈”地刺激用户的“购买欲”;在新媒体(双向,多层)体系内,是要“足够强烈”地刺激用户的“传播欲”。

购买欲,和传播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心理学范畴。不少4A公司深谙前者,而李叫兽、咪蒙、六神磊磊、顾爷等,深谙后者。你说了一段我一直想说,但是说不到位的话,会激发传播欲;你骂了一些我一直想骂,但是没你骂的过瘾的人,会激发传播欲;你写了一段实在是很有价值,我觉得不转给朋友就对不起朋友的话,会激发传播欲;我被一段视频深深打动,想让我的朋友知道我被美好和善良打动了,会激发传播欲,等等等等。这一切的底层,都是对人性的洞察。

用传统媒体的思路(覆盖),玩新媒体(打穿),是很多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一个陷阱。

花点钱,雇个好一点的文案吧。求你了。

思考这个问题,有三个角度:1)什么是未来最需要的;2)什么是我擅长的;3)什么是别人不会的。

创业和转型之初,你只有一个人。但是你要想象,你其实在雇佣过去二十年的自己。如果过去二十年你只有一种能力,你就相当于雇了一个人。如果过去二十年你足够努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新边界,你就相当于和二十个自己,一起创业。

对自己有信心没错,但是对路径自信就有问题了。环境变化之后,路径必然会变。始终要学习,思考,践行。

我们把对局部负责的人,叫做员工;把组织个人成为整体的人,叫做经理人;把真正最终对整体负责的人,叫做企业家。

朋友开车送我去佛山,说:你看,战略就像选车道,选错了道,就算你开宝马,也只能眼睁睁被吉利超过。说得真好。我回答:所以你要有全局观,升到半空,看清楚前面路况,再回到车里选对车道,这样就算被大车挡路,你也知道下面终会快起来,不焦虑。战略,就像选车道,比你开什么车,谁来开,更重要。可是,选中正确的车道的前提,是你要有凌空俯视的全局观。

在商业环境巨变的今天,要懂得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看问题。当你拥有关联的(二维),整体的(三维),动态的(四维)看待事物的能力,你就拥有真正的全局观,可以站在未来看今天。

乱拳论,会让你死在不必要的地方;经验论,会让小马不敢过河;因果论,会让你忽视世界的复杂性。越是在高速变化的世界,经验失效,万物归本,越是要训练系统性思维,和有全局观的人讨论战略。

相关文章

  • 干啥啥不成?那是你活该

    刘润在《趋势红利》中说,一切红利都是趋势的红利。 很容易理解,但看到趋势不重要,把握趋势才重要,而把握趋势的关键在...

  • 读书笔记-《趋势红利》-流量红利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古往今来,流量的目的是“商品可得性”,有流量才有生意。无论传统渠道还是电商渠道,企业...

  • 《趋势红利》读书笔记:流量红利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整个商业其实就是一个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过程。创造价值阶段是一个势能积累的过程,企业基于...

  • 《趋势红利》读书笔记:创新红利

    创新红利指的是产品。流量和社交都是借助产品这个势能释放为动能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减少渠道和营销的阻力,甚至助力,可...

  • 《趋势红利》读书笔记:社交红利

    前面说到渠道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商品可得性”,那么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或然购买率”。 早期的营销也可以说是品牌...

  • 《趋势红利》读书心得 201212

    海尔张瑞明说过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里的“时代”我觉得就是符合趋势. 企业要如何坐上趋势的...

  • 《趋势红利》读书笔记

    【基本介绍】 作者刘润。2016年6月出版。副标题:传统企业如何骑在新世界的背上。 此书前有总论,后有跋,中有四章...

  • 唯创新俘获趋势--再读《趋势红利》

    再读刘润老师《趋势红利》一书,更加坚定的认识到所有的红利到最后都是趋势红利,而要抓住趋势,唯有创新和对创新的选择。...

  • 抓住红利

    何为红利?红利即新工具、新热点、新载体。 新经济时代,优势打不过趋势,抓住红利,就是能在红利期最先踏上趋势,追随用...

  • 趋势红利

    14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了,亲眼目睹这期间的变化,快的让人害怕,总有一种要失业的感觉。14年还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摘要】《趋势红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jm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