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619775/385743fdfa99e141.jpg)
下午三点多钟,骑车从野外回来时,感觉浑身上下有点寒意。于是选择坐在了电火桶里,好让桶内的热量保持并补充体内的温度。趁这独自清闲的机会,我打开手机进入一个公众号,屏幕上瞬间跳出了一篇《小人书于我》的文章。看到这个题目,当即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是因为,小人书盛行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与我们有着割不断的念想;再者作者的年龄应与我们不差上下,大体隶属于同时代的人,其人生的阅历亦应相同。
遂点开文章认真阅读,通篇都充满着作者对小人书的深深感激。比如说小人书是他步入文学的启蒙老师,是馈赠他一扇看到外面世界的窗口,是与发小、同学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引导他培养良好品德的沃土,是填补贫瘠生活的精神食粮……也就是说,小人书是一股润肺的清风,吹进了他干涸的心田;小人书是一把锁匙,打开了他智慧的大门;小人书是一条小船,载着他劈波斩浪,朝着作家的彼岸前行。尤其是他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小时候家境优越,拥有的小人书足够装满偌大的书柜,储藏在一起宛如小土堆。书的种类有国内有国外,有历史有今天,其内容可包罗万象,若陈列在一室可成为小型图书馆。为了防止混乱而遗失,他特意发动家人和亲戚,将小人书逐一登记成册,且在每本书的左上方予以编号。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喟然长叹,并由衷地羡慕作者当年拥有如此的读书学习条件。而生在那个年代的我,较之于作者的优越家境,简直是云泥之别。小人书成了我日思夜想的奢侈品,也成了我心心念念的追梦人,更是我向往和追求灵魂的栖所、精神的芳草地、文化的后花园。
刚开始知道的小人书,是读小学三年级那年的春天。班上有位同学名子叫钱金贵,他有位在外工作的姐姐,回来看望父母时特意买了几本小人书,赠送并鼓励他在校好好学习。一天下课时,他从书包拿出了其中一本,当即吸引了全班同学的围观。大家见那彩色版面,单手可握,精美图画,配以文字,三四十张图文构成的图画书,觉得十分好奇,每个人都有争先翻阅的奢想。见同学这般曾未有过的眼馋,金贵旋即显得矜持孤傲,根本不顾在场人的心情,收起了小人书揣在书包里,宣称谁也不要有看他小人书的做法。见金贵如此绝情,大家只好收敛各自的痴想,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等待上课的钟声。
后来,小人书也不是金贵的专利,其他同学偶尔也能够享有。不过,别人享有必须以等价交换为前提。也就是说,谁若要得到自己手中的小人书,必须将他的小人书进行等量交换,方能达成。否则,你即使有再多的念想,都是枉然徒劳的。当年的我,就属于后面的一种类型,上学或在家若有一本小人书,纯属是痴心妄想,比登天还难。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天傍晚,邻家的发小手捧一本小人书,坐在门前的大皮树下在埋头默看。那由专注而沉思、由沉思而陶醉,由陶醉而感染,由感染而启迪的神态,不时地撩拨着我的思绪。那一刻,多想蹭到他的身后,随故事的情节与他一道进入到书的天地中,达到彼此产生情感上同频共振,碰撞出思想里共鸣的火花。然而,他不知怎的,总是边看本边提防我的动态。一旦发现有靠近他的可疑动作时,遂立即起身换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避开我。直至我不再有并放弃了这种念头时,他才恢复当初的模样潜入在书的世界里,似乎与书中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话。
我没有小人书,理当也看不到他人的小人书,心里遂产生了许多怨气。这种怨气多半是冲着父母而来的,责怪她们对我缺少了疼爱。忽然有一天傍晚,父亲在餐桌上对我说,星期天早晨携我一道上街卖猪糠,将卖回来的钱买一本小人书。我听后欣喜若狂,蓦然觉得面前父亲是那么的高大与伟岸。
在急切的期盼中,星期天终于到了。父亲没有食言,晨曦初露时便将我从床上叫醒,他挑着猪糠我尾随其后,沿着被牛踏成的梯形土路,颠簸起伏地来到了集镇小猪行市场。在市场管理员的监督和维护下,父亲将卖糠的钱塞进衣服里层的兜子里,兴奋地拽着我向新华书店走去。
前脚刚踏入店的门槛,眼前的书架上厨窗内琳琅满目的图书,包罗万象,卷册浩繁,版本众多,顷刻让人眼花缭乱心潮起伏。在编排有序的丛书中,终于找到了小人书摆放位置。站在名目众多的小人书面前,我顿感恍惚不知所措,旋即想到父亲允许只买一本的限量数,于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刚刚出版的《创业史》。理由吗当然是,新出版的小人书同学们定会没看过,便于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换。
怀揣着这本《创业史》,走在路上闻着淡淡的墨香,想到自己终于有了小人书的今天,那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心情,使自己像长了翅膀般雀跃着。回家后,同学和发小知道我有了小人书,先后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从此以后,我似乎感到自己身价也提高了不少。凭着这本《创业史》的小人书,获得了与他人交换的资本,于是,那些往日渴望及梦寐以求的小人书,陆续地来到了我的身边。比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鸡毛信》……我每看一本都如获至宝,稍有一点空闲,便手不释卷的捧读。甚至夜间躲在被窝里,借助母亲纺纱的灯光继续翻阅。
看多了小人书,的确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增添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的豪情,同时,更增添了渴求新知识的愿望。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记不清是学校统一安排还是学生筹资,班上集体订了一份《红领巾》刋物。邮递员每次将刋物送到学校时,班主任都及时地转交给班长。然而,就在班主任离开教室的刹那间,同学们蜜蜂般涌向班长,争相抢夺他手中的《红领巾》。因而经常出现同学之间大的欺负小的,男的欺负女的,直至相互拖拽的僵持现象。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了谩骂打架的混乱场面,所有这些,在当时亦应稀松平常不足为奇。
爱了《红领巾》的刋物,随时被里面的理想德品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所熏陶。真正地懂得了身上的红领巾,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从而激发了做一个新社会少先队员的信心,坚定了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目标。现在仍然清晰的记得,刊物里有一篇《台湾人民的苦难》的文章,尤其是其中那幅配图,画面上那位衣衫褴褛,瘦骨嶙峋,双手搂腰,弧苦伶仃的中年人,悲伤寂寥地蹲在路旁的情景。让人顿生怜悯之心,也让人深刻地感到: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中国大陆的少年,是多么地幸福和无尚地自豪。
如今,小人书湮没在岁月尘埃中,成为了历史。但是,它曾经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以及慰藉那贫瘠的学习生涯,仍然让人难以忘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