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
不止从何时开始,我习惯了后知后觉。每一次节日,都是临到开始才恍然明白,而这里边,居然包括一些至亲的生日。
不知是因为年龄的缘故,还是内心深处逐渐增添了些许岁月的愁,于是,权用一场后知后觉般的钝感,试图抵御时光的荒芜与蛮力。
我想,与年龄有关,但似乎又关系不大。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清晰的记得每一个关键人物的关键日期,如同那些各种名目的纪念日,都熟稔于心。
可是,从何时起,当年的羞涩少年,如今却变得更加退缩,每一次值得精心准备的日子,居然有意无意地在内心设置了一个忽略的按钮,不经意地就被打开。
于是,年龄就成了一个一个不折不扣的借口和替罪羔羊。
当“520”过后的时候,我才知道,总该在这种大众狂欢的日子,要与平时有所不同。可是,一切也都只是在“521”之后才觉得应该有所不同。然而,这个世界,在主观中是一个样子,在不可掌控的客观中,又会呈现出另一种模样。
刚刚过去的5月22日,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是于我来说,还是有些特别。于是,一改往日的后知后觉,但是却终于明白,有些事情与时间有关,但是又与时间无关。
我望着窗外不远处那个花园,随着初夏渐盛,树木花草已经开始郁郁葱葱,可是那束鲜花,终究送不到本该期许的人手里。天气也极其配合的用一场阴天,来映衬我此刻无助的心情。不由得想起了那句鸡汤,“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很多事情,在时间的维度里,会逐渐的拉伸甚至变形。曾经以为的念念不忘,最后居然了无痕迹。曾经以为的绝不辜负,最后居然苍茫转身。曾经以为的只是萍水,最后居然却刻骨铭心。
原来,任何低估时间的倨傲,都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而已。往往等到最后无所适从时,才勉为其难的苦涩一笑,故作从容的与往事挥手。
无论是鲜花还是言语,往往只是传递的媒介,真正可以触达内心的,是可以穿越这些所有的某种物质。只可惜,这种物质时隐时现,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难以捉摸、无从寻觅的只能藏在内心、躲在时光里的某些物质。
很多时候,我走在荒原里,以为自己就是那个站在高地的独狼,一直试图追寻某一个从远处走来的族群。只可惜,最终还是要踽踽独行,任凭极其相似的四只脚印,踩踏出一串淹没在雪里的本不该残留的足迹。
那些当时当刻的悸动,最后居然化作了后知后觉的回味。那些眼红耳热的情话,不知被风吹散在哪个角落。那些曾经心心念念的誓言,都在时光的流散中不再缱绻。可是,这就是被琐碎装点起来的生活模样,无处躲藏、却可假装闲逛。
音箱里,李宗盛喋喋不休的诉说着岁月与人生。以前,听不懂李宗盛,而今有共鸣时,居然已过而立迈向不惑。或许,这才是后知后觉的意义所在:等到不用故作伤悲的时候,才明白了伤悲;等到再也用不上玫瑰的时候,才嗅到了那种芬芳的滋味;等到不再苦苦想念的时候,才懂得那时单纯的相思竟然如此美。
此刻,月光早已躲进了巢里,尽管本应是皓月当空的时刻。但是,又有几人在乎呢。那些沉溺于月光里的人,它出不出现,都是一种沉醉。那些无暇顾及月光的人,它在不在,都是于事无补抑或毫无增添。
只是,我还固执地试图打捞出遗落在水中的那一弯粼粼之光。然而,愈是努力,却愈加无力;愈是牵挂,却愈是牵强;愈是不舍,却愈是不安。
那个不曾拆开的信封,那句无从递出的言语,那束被拒的鲜花,那场无从延续的爱恋,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场时光的无言。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学会了后知后觉的感受,哪怕这些后知后觉再也成不了弥补,再也盛不下思念,再也写不下诗句,再也画不出天边的云彩。突然间想起《西部世界》中的一句台词,“她离开的那一刻,梦也随之消失,而我再也不敢奢望梦想。”
或许,这就是后知后觉的那场注定无法成为弥补的妄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