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曾在一个公众号里听到过,用各地方言来念这首诗。吴语版的当然听起来最耳熟,也更让我习惯。
有关这首诗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有老师用前两句来形容学生的作文“不知所云、离题万里”,那真是再巧妙不过了。
(1)诗人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从杜甫的生平来看,真的是无尽的坎坷。屡试不第,仕途不顺,国破家亡,一生漂泊,贫病交集,客死他乡。少有意气风发的时候。
不过,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也不是白说的,正是因为杜甫经历过那么多坎坷,他的诗才那么贴近穷苦百姓。
(2)诗歌解析
这首绝句是杜甫安史之乱之后在成都草堂里写的。春天,从草堂里往外看,一片温暖闲适的景象。
这首诗在技巧上运用得十分巧妙。两联都是对仗的,却不会让人觉得呆板。
在炼字上,也秉承了杜甫一贯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黄鹂是“鸣翠柳”,让人仿佛能听到清脆的鸟叫。白鹭是“上青天”,用史杰鹏老师的话来说,这里的“上”好比《庄子·逍遥游》写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上”,有一种充满力量与速度的感觉。
百度百科里的赏析说,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确实是很明丽的景色。我想到杜甫另一首绝句里那句“迟日江山丽”,这个“丽”用得真好。
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含”字仿佛窗子是一张口,含着风景,又像个画框。西岭上的雪终年不化,“千秋雪”是从时间维度来写的。
最后一句再写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这船只会不会是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过来的?“万里船”是空间维度。
《古诗课》里说,这里的“东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杜甫想到了东吴的孙权,对当时最高统治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孙权一样奋发有为。另一种解释是杜甫的思乡情怀,想着门前的船是不是可以带他回万里之外的家乡。
我觉得第二种解释很没有道理,毕竟杜甫又不是东吴人,他出生在河南,怎么说也没法从“东吴”引申到河南。那用东吴来暗指思乡不是很奇怪吗?不过“万里船”引发思乡倒是可以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