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活着》这部书,如有神助。几乎没有停滞,一口气就读完了,读完以后久久不能平复心情。
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甚至春生、队长⋯⋯
每一个都自带能量,在天地间得以永存。每个人物除了福贵,在小说中都死了。
但我分明感觉他们都《活着》,这就是伟大作品的生命力,它具有永恒和不朽的力量。
那些最普通的生命,成了永恒的经典。
福贵,唯一一个没有死的主人公,借他的陈述,说了他家庭的一系列变故和几段历史沧桑变迁。
写作手法没有天马行高,没有刻意拔高主题思想,也没有进行所謂的批判。只是把主角和家庭的命运娓娓道来,近乎白描。
但简短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对任何一个阅读者都会强烈冲击,手不释卷,那种心灵冲撞于无声处但又如此的无与伦比。
富贵,年轻时纯粹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仰仗着家里有一百亩地,去赌场狂赌,去妓院找乐,寻欢作乐,无恶不作。最可气的是骑在妓女身上,还要在丈人面前耀武扬威,作威作福,你说老天爷就不惩罚他,终于有一天,他输光了所有的家产。从此厄运接二连三的开始了。
他失去了土地、房子一切,亲人也一个一个在他面前相继死去,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最后和他相依为命的,只是和他一样差一点被宰的一条老牛。
同时时代也在激烈的变迁中,从他被国民党抓壮丁到解放军放他回家的侥幸活命中,他意识到“活着”是多么幸运的事。然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大炼钢铁,差一点连仅留的茅草屋都要烧掉,再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连闻到米香,那都会陶醉,再写到分田到户等一系列历史进程的叙述。
但印象最深的是,作家余华并没有过分渲染时代,也没有渲染人生,并且宣泄对时代的不满,对生活生命的不满,而是即使在这样一种苦难中,却是让福贵与之和平相处。
活着不就是活着吗?就像福贵他老婆,同他重逢时说的一样:就是一家人能在一起。
小说结尾处,写道,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不就是人“活着”一辈子的写照吗?这不就是生命的归宿吗?
作家余华也因为这部小说,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并且因这部小说获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有中文版、韩文版、日文版,英文版,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
强力推荐你一定读这部小说,同我一样,你会发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会升腾起你平凡生活中不一样情愫,而其实那些苦难并未走远⋯⋯
最后摘录一段余华《中文版自序》中的一段话: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叩问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