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

作者: 东篱小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6-08 11:09 被阅读212次
    古道(刘可红)书法作品

    与书结缘,似乎是命中的注定。然回头想去,这一路走来,多半是我付出的极少极少、得到的却太多太多。

    ·“求之不得”的童年时期

    打小就喜欢看书,但家里一贫如洗,哪有钱给我买书!无奈之下,我便想出了几个“绝招”——

    绝招1:“赌”书

    读小学的时候,我们这班孩子几乎没多少可玩的东西。到了中高年级,男孩子们的乐趣主要集中在各种各样的“赌博”上:玻璃弹珠、电池盖、各种纸画片、纸叠的豆腐块……赌注一般都是纸,来源于作业本和书本。

    或许是运气较好吧,这些游戏中我往往赢多输少,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门道:像我们这类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小伙伴,赌注的来源往往是自己用完的作业本,而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小伙伴,往往会把家里的书撕了拿出来玩。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游戏过程中“收集”那一页页有字的书纸,按照页码拼凑成书,由于我们平时玩的“圈子”相对比较稳定,这些赌注基本上只在圈子内部流通,竟然也被我收集到了很多。

    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的赌博工具中开始出现了扑克牌,成人中流行的玩法通通移植到孩子们的世界里,如“A字分”、“钓红鱼”、“刁三匹”等等,用扑克牌的输赢速度比其他方式更快,我更加“潜心钻研”各种“牌技”,集书也更便捷了,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个周末的时间,我赢来了大半本《隋唐演义》。

    “赌”书的结果,一是我用完的作业本基本上都被我“换”了出去,二是收集到的书,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残缺,而被小伙伴拿出来撕的,多半都是小说,于是,我只能在“跳跃”的情节中不断“脑补”中间的缺漏。

    绝招2:“筹”书

    大概是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又想出了一招。

    当时我们读书的小学校,还不像现在的学校一样有图书室,而学校里面喜欢看书的同学数量也不算少,于是,我开始借助自己是班长兼学校大队长的身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去忽悠几个家里图书较多的同学。

    我挑选了几个忠实的“哥们”,向他们提出如下思路:让他们把课外书从家里带一部分来交给我统一存放——当然我得登记哪本书是谁的——学校里的其他同学可以通过我这里“租书”看,我们“内部”人员则不用出租金,免费看,获得的“租金”咱哥几个每个月月底结算平分。

    很快,我的课桌里就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主要是“小人书”(连环画)。这样一来,不仅我自己有了充足的阅读资源,学校里的一部分零花钱也源源不断地进了我们几个的口袋……在当时,竟也成为了一小笔不菲的收入。

    ·童年阅读的幸运与遗憾

    童年时候的阅读,最大的幸运是遇到的两位小学老师,尽管,每一个学期老师都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上课看课外书”这样的评语给家长;尽管,在课堂上我藏在抽屉里看的书不停地被老师没收去。但或许由于一直遥遥领先的考试成绩,两位老师几乎都没和我计较,上课收去的书到了放学便又悄悄还给我,即便是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还严禁的武侠小说,也顶多严肃地说一声“下次上课时候别看了”,这样的“下次”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另一个颇让我觉得荣耀的事,就是每个学期结束之后,我的作文本几乎都被教下一级的老师收了去,用作下一年他上课时候的“校本教材”……如今想想,在一开始对阅读感兴趣时期,遇到这样宽容的老师,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童年时代最大的遗憾来自我的爷爷。

    爷爷在旧社会里做过教书先生,后来还当了镇长,直到现在村里还有长辈告诉我,当年爷爷风光的时候,上马的时候都得有个人专门弯下身子让他踩着上去……后来,爷爷染上了鸦片,家当败得精光,由于他风光时候对乡邻一直都很好,居然因祸得福逃过了新旧社会交替时候以及后来的种种浩劫。但父亲、母亲包括童年时候的我,都不能够理解他,只是抱怨他给家里带来的灾难。

    直到如今,我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小时候爷爷在我面前唱那一首《苏武牧羊》(大概是这个歌名吧)的情景——“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以及他的感慨“我肚子里的学问只能烂在肚子里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啊!只可惜他老人家等不到我懂事的一天便离开了。

    古道(刘可红)书法作品

    ·“相思刻骨”的初中时期

    小学毕业后,我进了镇里的中学,当时正是“尖子班”、“实验班”风行的时候,我所在的那个班,几乎云集了全镇小升初考试成绩拔尖的学生,而且,三年的时间,课程几乎完全都是中考必考的六个科目,音体美等等属于见缝插针的“偶然事件”——当然,这并不影响一部分同学的天赋,好几个同学后来依然走上了专业发展的路子。但对我这样没有天赋的人来说,结果就是至今依然五音不全。

    初中的班主任非常严厉,而我又属于谨小慎微型的学生,所以,这三年里,课本及教辅成了我的专宠,三年时光里,一共“出轨”了两次:

    一次是周末回家看了本《故事会》,结果星期天晚上才到学校就被班主任连哄带诈给审问出来了——可见我有多怕这位班主任;

    还有一次就是从同学手中借来的《冰川天女传》(梁羽生作品),记得当时这本书在班里好多同学手中轮流从事“地下服务”,可惜我还没有机会读完书便已经被老师“扫黄打非”了——后来,我在师范的图书馆里借的第一本书就是这个。

    这一段对课本以外的书相思刻骨的岁月,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我都没有厌恶过,而是发自内心地感激,感激能在人生成长最关键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位严厉的老师——生活上,这位老师非常非常关心我们,尤其对我这样家庭困难的学生,帮助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遇见过他,出身农村的我是不是真能有机会成为如今的我——尽管,我对“农村”并无任何成见。

    古道(刘可红)书法作品

    ·“从此不早朝”的师范时期

    得益于初中班主任的严厉,我最终以超出录取分数线40多分的成绩——中考总分750分,当年师范录取线六百四十几——踏入师范学校的大门。

    进学校不久,我便发现了宝库——师范学校有一个藏书颇丰的图书馆,再加之学校的管理与初中相比已经完全不同,对我而言,无异于大江决堤。

    师范的考试制度是这样规定的:每学期考试前两个星期左右由学校管理层从本学期所有课程中随机挑选5科作为考试科目,考试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仍不及格不予发放毕业证。

    我的应对策略是这样的:每学期开学后的十多个星期,完全不理会老师,把所有的课本全部整整齐齐码课桌上(用于遮挡讲台上老师的视线),然后把那一本本从图书馆借来的课外书光明正大地摆在桌上,上课时坐得笔直,作一本正经心无旁骛貌。

    这样看书,必须得练就周伯通一心二用“双手互搏”术,每当老师讲到精彩处,还得抬起头,充满深情地盯着老师做出“I服了YOU”的表情,并不间断地做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态……

    但要命的是,当时借的书多数是武侠小说,我那一颗幼小的心实在抵抗不了过于曲折的情节带来的诱惑,于是,也会常常把“故事”变成了“事故”……好在,师范学校的老师没有升学压力,多数只满足于把自己的课上完,有些时候,即便被他们发现了,他们也睁只眼闭只眼讲完自己的课收包回家,懒得理我。

    而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则对我青眼有加,一年级的时候,上完了古诗《孔雀东南飞》,老师布置了一次作文,把这首古诗改编成现代文,这活儿太对我的胃口了,于是发了神经,一下子写了两个作文本。没想到,这篇作文居然得了高分,我读书的兴趣愈加浓厚。如今我再翻翻那一次作业,文字稚嫩得要命,真不知道当时老师为了温暖我这颗脆弱的小心脏,是怎样强忍住笑给了这样的好评。

    考试怎么应对?当时也不乏和我“志同道合狼狈为奸”的一部分同学,对付考试,我们还是颇有些自豪的——到考试科目公布之后,心一横牙一咬把平日里所有最爱的“嫔妃”们统统打入冷宫,拿出新崭崭的5本考试课本,头悬梁锥刺股一般狠命自学……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往往是这些临时抱佛脚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师范三年,不仅自己的借书证补办了N次,邻桌、后座小女生的借书证也被我狂暴地刷满。

    如今回想起来,这三年的好处是得到了大量地输入,且练就以自学方式通过考试的功夫——这对我后来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致命地坏处是,尽管考试时候得到了高分,但对于课本的知识尤其是数理化的掌握犹如水上浮萍,直到如今,对这些科目我都犯怵得很;并且,由于阅读时缺乏指导,良莠不分、囫囵吞枣自然在所难免。

    古道(刘可红)书法作品

    ·“只取一瓢饮”的干塘时期

    师范毕业,我们这一届遇到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在我们之前的师范毕业生都是全部分配工作的,这也是作为农村人的我们拼命往师范挤以及在学校能够高枕无忧肆无忌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到了我们这一届,政策忽然变了,当时宣布的是只分配60%,以考试的方式决定,还没考试前就得先报岗(公布了每个乡镇需要多少名额),并且也没说剩下的40%如何处理。

    我不知道对于其他人而言这样的政策带来的是什么,但对于我这样的家庭,父母和我开始了无止尽地担忧:心心念念地要通过这条路拿“铁饭碗”,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万一“考试”的时候别人都有“非常规手段”怎么办呢?

    经过我们很长时间的讨论和谋划,决定先在报岗的时候走安全路线——挑最远的、估计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报。于是,翻开地图,圈了一个当时对于我而言完全陌生的地名。

    万幸地是,考试结果公布之后,得益于自己练了三年的应考之招,发现自己无论报哪里都能稳稳地选上,但报过的岗已经无法更改,于是,带上行李挤进中巴车,到我自己选的那个陌生的乡教办去报道——同去的几人,都有父母保驾护航。

    或许是没像其他同伴的父母进行了酒桌饭桌的招待,又或许是领导们觉得我是块好料堪当大任但必先苦其心志,于是教办领导们一合计——其他人都各有好去处,独独把我丢到了那个乡最远的小学去。

    这个小学叫干塘小学,环境颇有些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描写的那样,水资源奇缺(看名字也能猜到)、不通公路,进出只能靠骡马稍行李,村小学校长请一位老乡赶着骡子来乡教办接我那天,伴着蒙蒙细雨,翻越了一座座云雾缭绕的山头,在我双脚如同灌铅的时候,终于抵达——当然,当时以及以后的七年,我都没有在这里遇到“丽雯”。

    呃,讲了这么多关于这所小学的事,其实不是做怨妇状抱怨命运的不公之类,相反,我很喜欢这里——关于这所学校以及这所学校为起点的教育之路,我曾写过一篇文字(点此查看),在此略过不表。

    以上为环境描写——不难发现,在这所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学校最适合做的事情是啥?

    对,读书!

    但很遗憾,我遇到比童年时期还惨的状况:1.学校里没任何一本图书;2.山下的村子里也没书;3.学校离家太远,周末基本上无法回家,只能到寒暑假才能回家,加之学校里除我之外都是本地老师,到了周末,不只是空山不见人,连人语响都闻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像师范时候一样朝三暮四显然是不可能了,再加上隐隐有些对“学历”的担忧,于是我选择了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周末时间全部用来读自学考试教材。

    2002年参加工作,2004年自考专科毕业,2008年自考本科毕业——没想到的是,这一段经历又一次带给我意想不到的幸福。

    古道(刘可红)诗、书法作品

    ·“为伊憔悴”的瓦渡时期

    2008年结婚后,我第一次向中心校(即原来的“教办”)领导提出一个关于个人待遇的申请。我跟领导说,我来自农村,本来无论在哪个学校都无所谓,但以前一个学期回家一趟也不要紧,现在结了婚,请领导考虑把我挪一挪,到公路沿线的学校,方便周末回家。结果领导不予考虑——后来,我深刻反省过——也许是我的方式有问题,有求于人怎能空手空口而去?

    但这事辗转被我的一个初中同学知道了,他当时在另一个乡的中心校工作,一次和他的校长谈起了我的情况,没想到那位校长大手一挥——让他来我们这儿嘛!

    于是,我便很神奇地在即将开学之际,忽地从西山跑到了东山(新学校也属于山区,但离家近了很多)。

    更神奇的是,我到新学校——瓦渡中心学校——报到的时候,第一次见面的新校长,居然开口便说:“刚好,我们中心校的教导主任被借去教育局了,我看你第一眼就觉得很有眼缘,你就接替他干吧!”——我一下子懵了。

    我曾经问过后来亲如大哥的校长,当时他为什么这么大胆,对一个从山旮旯走出来的我委以重任?他告诉我,一方面是真的第一次见面就觉得印象不错,另一个方面他听我同学说过我的自考经历,他觉得这样都能坚持下来,那么工作上也一定能。

    好了,以上属于背景交代——此时此刻的我,要想胜任这个职位,不负校长知遇之恩,还能怎么做?

    只能埋头拼命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都在所不惜的学习。

    这一次,我逼着自己读的,是自己以前不太喜欢的教育方面的书籍,几年下来,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中,我和这位眼光远大干事大气的校长配合得十分融洽,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很多赞誉——极盛之时,曾被昆明学院邀请,就学校文化的建设向全省的老师进行交流,作为一所边远山区小学,一下子跑到省城大学的报告厅开讲,这对于我们而言,真是莫大的殊荣。

    后面几年,教育界的“课题研究”风生水起,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往往最后沦为学校以大量“材料”获取荣誉的“终南捷径”,对一线教师来说,实则苦不堪言。但上级领导安排的活儿又不能不做,该怎么办呢?

    得益于阅读的我,把目光转向了阅读,于是向校长建议围绕“阅读”方面去申报课题,这样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不至于给老师们太多负担,又可以在师生中间推广阅读。

    没想到,这样的一个课题,真的就申报成功了,而且,由于我们课题研究过程中做了很多踏实的工作,这个课题至今一直还被教育局的几位领导念叨着。

    在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向校长建议,每学期全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的奖品从各种纪念品统统变成了书,此外,每学期学校都从极为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来,给全乡所有老师送几本书。我知道,这些书,或许老师们不一定都会去读,但我认为这就如同是埋下了一颗种子,或迟或早,总有发芽的可能。

    而我自己,为了做好这个课题,在某个午后,去网络上开始了很有目的的搜索——我想找个和“阅读”有关的地方学习取经去。

    搜来搜去,结果就搜到“新阅读书评群”去了,大着胆子提出申请,居然通过了,再后来,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得益于他们的帮助、交流、鼓励,我的阅读开始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2013年,校长被教育局调到另一个乡镇去当校长了,新接任的领导属于内敛沉稳型,工作中的各种活动相应少了一些,在完成领导要求的工作之余,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和完成“书评”作业,两三年的时间,陆续积累了不少文字——没想到的是,这又一次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改变。

    古道(刘可红)书法作品

    ·“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结局

    2016年8月份左右,我辗转得知城里的某个单位需要一名写材料的人员,尽管,我曾下定决心“坚守”教育岗位,但随着老人渐渐年长和孩子渐渐长大,许许多多现实问题摆在了眼前,不得不加以考虑。左思右想之下,决定先去试试再说——根据周围朋友流传的关于调动工作的种种情形,在我心里,这样的调动应该是非常困难的,机会可以说很渺茫。

    先见了教育局长,他告诉我:“那边要求推荐一个能写材料的过去,你去写份自我简介,并附上一部分相关证明材料,明天早上送来,我给你写推荐语,你再带着去找他们局长。”

    除了写了份简历之外,其他的“证明材料”几乎都是现成的——我把近几年来写的论文、QQ空间里的各种文字扒拉下来,稍加整理排版打印出来,为了以示诚意,花了10块钱去请打印店加个封面胶装了一下,第二天便带着这本“文集”分别去见教育局长和新单位局长。

    我不知道,这本“文集”有没有起到一点点作用——当然,我目前也还不敢去问现在的领导——总之,我又糊里糊涂地调了一次工作。

    很多朋友得知之后,都觉得有些惊奇,一些比较铁的哥们儿,私底下更是直接问我——调这个工作,花了多少钱?我告诉他们就花了10元,谁都没信。

    虽然工作调成了,但我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身份给我带来了一些影响——工资掉了不少。虽说读书是一件很“高雅”的事,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上有渐渐年迈的父母,下有妻儿,努力让他们过得好一些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弥补“损失”的工资?我又想了不少怪招。

    一是我每天都得从家里出发来城里上班,下班再回家,这一段路约12公里,每天跑来跑去,看着油表呼呼往下降,有些心疼,于是便干起了顺路带人的“黑的”,勉强捞回一点自己的油钱。

    第二个就是目前正在干的营生——一直悄悄躲避却终被北羽兄揪住要来分享的也是因为这个,但我觉得这个讲不了两小时,并且打广告的嫌疑太大,所以只简单介绍一下。

    2016年“双11”的时候,我偶然在某个微信群上看到有人说《巨人的陨落》三本书可以29.9元就买到,我有些难以置信——这套书我去“书单来了”公众号参与了两次求赠阅的活动都没被选中,遇到这么便宜,不如自己买吧!

    于是便进去这个“博库网”注了册、下了单,博库顺便发了条消息过来——才知道,原来这种书店是人人都可以开的,而且卖出书去还有佣金可以拿。

    “开家自己的书店”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个致命的诱惑——哪怕,只是个虚拟的。但我心里还是犹豫不决——这不会是骗人的吧?书会不会是盗版的呢?

    上网查了查,博库是浙江省新华书店旗下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决定自己先买,看看书的质量再说,买了好几次之后,发现书的确是正版,质量不错,即使在运送途中由于快递公司失误导致书受到磨损,和客服联系的时候都很热情地给予解决。

    于是,我轰轰烈烈地卖书之旅启航了。一开始的时候,颇有些急功近利,据我观察,博库里面的书,价格其实和当当等其他平台差别不大,有些甚至略高,但它里面的团购和限时抢购很好用,因为这两种方式不仅价格低,还包邮。

    要命的是,限时抢购每天有0点、8点、14点、20点四场,这样就导致我每天都得发好多条朋友圈……结果,我很悲哀地被一部分好友屏蔽了。此外,我还积极地介绍一些朋友自己开店——因为这样一来,原本只有我一个人可以从博库拿到佣金,变成了两个人拿。

    不管怎么说,这些带给我无数意想不到的惊喜的书,这些我付出极少而给我极多的书,居然就这样被我无情地当做“商品”了,唉,商人重利轻别离,头也不回卖出去……书遇见我,何其不幸!

    古道(刘可红)书法作品

    我就这样玩着,没想到有一天居然又一次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了。

    事情是这样的,某天中午正蹲在五谷轮回之所翻看手机时,刚好14点的限时抢购开始了,我看着那一本本书名,突发奇想——这些书名是不是可以连在一起?

    说干就干,我的第一条特殊的广告词诞生了——

    《兄弟》:《活着》吧!《活着是为了解释》,在这《平凡的世界》,《如果世事总能得偿所愿》,《人生何必自寻苦恼》?虽有《巨人的陨落》,但《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是:《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宁静》,所以,找个《茶馆》,《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吧!

    我觉得有些好玩,便同时发到博库的分销群里去了。没想到,过了几分钟,有个名为“博库大管家”的微信号要加我,加了之后还把我拉到了他们的管理群去,之后,我每天就给他们这样胡编乱造的弄一段词儿出来,没想到两三天之后,大管家告诉我,他和领导申请了一下,决定给我三百块钱的书作为奖励,让我自己去挑……

    我当时心里就乐开了花,同时心想——天哪!这样都行?!要是书评群这些大神去了,博库难不成得立马退位让贤?

    这种广告词一直持续了十多天,有这样的:

    《一九八四》年,正值《陌上花开》、《月童度河》的时节,年轻的《小王子》参加《穆斯林的葬礼》,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与《安娜·卡列尼娜》相遇了,他们攀《红岩》、过《羊的门》,《向着光亮那方》逃去,但却被安娜那虚伪自私的丈夫卡列宁追上了,安娜对小王子说,《我的心只悲伤七次》,遇见你之后就都是晴天,旋即以《武士道》一般的精神殉情,叮嘱爱人一定要《四世同堂》,并含笑《目送》他的离去……小王子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的朝圣》,如今《追忆似水年华》,感慨万千:《梦里花落知多少》,《当时只道是寻常》——《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还有这样的:

    当你踯躅于《查令十字街84号》为爱惆怅,

    有人艰难地《在细雨中呼喊》;

    当你慨叹知音无几举目只剩《我与地坛》,

    有人注定了永生《白夜行》的哀伤;

    当你愤懑身陷《围城》《剩者为王》,

    《海边的卡夫卡》依然还在歌唱。

    《偷影子的人》,讲故事的《雪岗》,

    《雾都(的)孤儿》,可曾遇见肖邦?

    《人间草木》疯长,《岛上书店》轻狂,

    《我们仨》依然如此彷徨。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期望,

    转身遇见冷笑的林语堂:

    《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启航,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会驱散黑暗,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何必绝望?

    ……

    总体说来,如今的我,大概抱着这样一些想法:

    首先,必须承认,想要赚点零花钱,作为贴补,现在基本上能把我自己买书的钱赚来,这样已经很满足了;

    其次,方便我周围的朋友买到价格较为实惠的好书,所以,当有朋友问我书的时候,如果其他平台更便宜,我会告诉他们上别的地方买去;

    再次,和当初进阅读群、做阅读的课题一样,我觉得这样也算是间接地推广阅读。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是,当无数的“一个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也能带来一些改变吧!

    所以,我会继续坚持,即便只是一个人。

    古道(刘可红)书法作品

    注:本文为参加燕赵北羽兄“读书空间”群的分享稿,在分享的基础上做了少许修改。文中书法作品均为“善读堂”书评群群主古道兄作品,两位老兄在阅读路上均对我不遗余力地提携、指导,谨以此文,以示诚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ap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