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克里丝汀 聂夫认为:自我同情就是将给予朋友的那份善意给予自己,自我同情让我们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自责和羞愧。
自我同情来源于人类并非完美的认知,深刻理解这一点的人会从困境中更快地复原。
自我同情与更大的幸福感、更深的满足感、更少的情感障碍、更轻的焦虑症状相关。无论男女,都能从自我同情中获益。
心理学家马克 莱瑞观察到,自我同情是“我们对自己苛刻残酷的解药。”
自我同情并不意味着对去责任的逃避和解脱,自我同情要我们确信,我们不应把自己打击得那么狠,以致破坏了未来。
自我同情让我们意识到,做了坏事并不一定代表自己就成了坏人。
责怪自己的行为而非人格,会让我们感到内疚,而不是耻辱。尽管内疚很难被甩掉,它却能让我们一直努力改进,让我们更有动力去修正过去的错误,在未来作出更好的选择。
但是耻辱则会产生相反的效应——它让我们感到渺小、微不足道,让我们更容易 愤怒,更有攻击性,或者变得越来越自卑自怜。
“平等司法倡议”创始人、法律活动家布赖恩 史蒂文森坚持认为:“我们会因一些事情悲痛不已,但我们也会伤害他人”,他非常认同:“每个人都要比自己做过的最坏的事情更有价值。”
“让我做到自我同情的方法就是,拥抱错误。”凯瑟琳说。
写作是学习自我同情的强有力的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