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十八岁那年,在河北邯郸地区当兵。
那年冬天,我们野营拉练住在磁县一个叫杜家岗的村子里,为了密切军民关系,我们连续三天帮老百姓挖水渠,工地离村子较远,需要走半个多小时。
第三天,下了小雪,天气特别冷,施工时我的脚又不小心被砸伤了。中午收工的时候,我没法跟上连队的行进速度,连长就让我一个人在后边慢慢往回走。
回驻地走过一个小村庄时,我感到又冷、又累、又饿,加上脚疼,走得很慢。
刚一进村,就看到村口一家人正在院门口吃午饭。吃的是面条。
当家的汉子披着一件棉袄,捧着一个大海碗,他蹲在院门口的台阶上,唏哩呼噜,吃得特别带劲,一股浓浓的香味飘了过来。我准确地判断出:这是炸酱面,菜码是黄瓜丝,这位老兄是就着大蒜吃的,蒜味正浓。
他的老婆端着碗,斜依在门框上吃,一边吃一边抬眼往我这边瞄,她可能是心里有点奇怪:这个当兵的咋一个人走呢?一瘸一拐的,这是咋了?也许她在想,要不要帮这个当兵的一把?要不要给他盛上一碗面?
她扭头看了看正在埋头吃饭的丈夫,没再看我,接着低头吃面。
他们的小儿子蹲在他老爸旁边,端着的大海碗跟他的脑袋差不多大,我几乎看不到他的脸,只是看到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在不停地晃动着。
此时此刻,我真是馋得不行,恨不得走上前去对那汉子说一句:
“老哥,面真香啊,我也来一碗咋样?”
我相信他一定会热情地请我吃上一碗面的,咱是人民子弟兵,军民一家亲嘛,再说了,我们这几天一直在为当地老百姓挖水渠,帮了他们的大忙,我们不要工分,吃碗面还是可以的嘛。
但是,我知道不能这样做,虽说“军民鱼水情”,但咱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呢,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然也不能吃老百姓的面条啊。
我咽了咽口水,低着头,加快脚步走过面条飘香的这家大门。抬头一看,我的妈呀,前面小巷的两旁,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人蹲在门口吃饭。有的吃面条,有的吃窝窝头,有的喝棒子碴子粥……,这是要成心馋死我的节奏吗?
我低着头,一瘸一拐、踉踉跄跄,穿过村子,回到了宿营地。连里也开饭了,真巧,吃的也是面条。可惜不是炸酱面,而是稀里糊涂一大锅的大烩面。我赶紧狼吞虎咽吃了起来,人饿了,吃啥都香。
和同班的战友说起刚才的遭遇,他们哈哈大笑。
老兵告诉我,这里的风俗就是全家人都必须在门口吃饭,谁家不出来吃饭,别人就会猜测他家是不是揭不开锅了。
小李笑着说:“幸亏你经过的是个小村子,如果是个上百户的大村子,没等你走到头,就会馋的晕过去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