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

作者: 誉杨 | 来源:发表于2016-12-21 21:00 被阅读352次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看了无数本书,从故事书到教科书,从言情小说到古典名著等等,仿佛在我们的意识中读书也就是“看”就好了,却从来没有思考过究竟如何去“阅读”一本书,而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了我们详细的介绍。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艾德勒具有多重身份,不仅仅是一名作家,而且是一位学者、教育家、编辑人,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编辑而闻名于世;范多伦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后因故离任,以后就协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并对本书1940年出版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增删,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故本书1970新版时由两人共同署名。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如阅读的四个层次和不同类别书籍的阅读方法等。而在开始阅读这本书前,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即更多的信息能否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答案是否定的,甚至过多的信息反而有可能成为我们思考的阻碍,当今社会大多数信息都是经由过他人处理过的“信息”,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他人的观点,当我们过多的接触此类信息时,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他人观点的存储器,甚至会让我们丧失理解力。而真正的阅读是通过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

这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式阅读(比较阅读),而这四种阅读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渐进的,互相包含的,而接受信息的程度,则同主动性有关,作者在这里将书籍的作者比喻成投球手,将读者比喻成接球手,虽然头球准确性的高低同投球手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那确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阅读的主动性,或者,换一本书读。而所谓的主动阅读则可以体现在,提出问题,且自己尝试去解答它,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

①本书的主题以及从属的关键性议题是什么?

②这本书细节上说了什么?具体怎么说的?如何支持论点?

③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④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在解决掉了阅读主动性问题后,作者重点阐述了分析阅读的十一条原则,从方法上看,实际上可能更接近于我们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做法,从分析这篇文章的架构到分析作者的观点及论证方式,从分一个字词的重要含义到理解整个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都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中语文阅读训练中,实际上也是在锻炼我们的分析阅读能力,不过并没有提出系统化的方法论而已。在这里将十一条规则摘录如下:

规则1(类别):知道自己在读的哪一类书,越早越好,最好阅读前:要知道书是关于理论的还是实用的,如果无法从书名进行判断,可以通过检视阅读;

规则2(概括):找出书的骨架,用一句或几句话概括整本书;

规则3(架构):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便于理解书的架构,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

规则4(问题):找出作者要问或想解决的问题;

规则5(共识):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什么是重要单字?可能是让你头痛的字,可能是非日常用语中出现的字,作者可能会主动告诉你(加括号,斜体,加重等),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这些通通都有可能是重要单字;某些多义词,需要找出共通的词义,因为读者可能和作者理解的不一样,可以通过上下文已经了解的字句,辨别出作者的同义字,总之,需要精准的理解作者所用字的意思才能和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6(主旨): 将一本书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哪些句子可能是主旨?可能是读起来吃力的句子;作者所下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以及理由;标有下划线或标粗的句子;包含关键字的句子;

规则7(论述): 从相关语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这是比前两个规则更高层次的规则,以前面为基础,可以整理主旨句,通过主旨句来架构,要确认作者认为哪些是假设,哪些能够被证实,作者的真正观点;

则8(解答): 找出作者的解答:这个和规则4是对应的,既然作者有问题,肯定在书中会给出解答,重点要理解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

规则9(完整):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或评论;

规则10(平静):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真理才是最重要的;

规则11(理由):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论说明和个人观点是不同的,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如果反对作者的观点,需要谨慎小心,首先不要带个人情绪,声明好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找出作者不足的原因:知识不足?知识有错误?推论不合逻辑?分析不够完整?总之反对需要给出充足的理由。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同种类的书籍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知识,同样的不同类别的书籍自然也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放心大胆的读完,读书必毕书,二是集中注意力,要有独立思考。在这里面又有一些比较例外的,譬如当我们在阅读想象文学时,最好是被动状态,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也不要去寻找共识,主旨或者论述要去感受感性经验,弱化理性分析;阅读实用性的书籍时,最重要的不是去看,而是实践,实际问题只能靠实践解决;阅读传记、自传、新闻等时,要擦亮双眼,提高鉴别力,一定要自主分析不可照搬全收一味相信;阅读哲学书,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阅读社会科学这类书籍时,作者建议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

所谓的主题阅读即对一个问题寻找大量证据分析它。而对于如何确定主题,作者提出,往往当我们阅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真正确认你要研究的是什么。而针对主题阅读,作者提出了五个步骤:

①找到对题目有所帮助的相关章节;

②构建自己的术语体系,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带领作者与自己达成共识;

③理清问题,并按顺序列出来:对应规则4,现在的问题不是作者题的,而是你提的,要把问题详细化,步骤化,细化成子问题;

④界定和确认议题:各位作者的意见可能不同,我们要找出它们分门别类;

⑤分析讨论: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提问题,并解答所有的议题;也要知道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及原因;还要知道支持分类这些答案的证据在哪;

读完整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不是获知了各种方法论,而是阅读观念上的转变,从千篇一律机械式的阅读转变为一个主动获取所需信息的阅读者,而读完这本书的最终目标就是行动。《如何阅读一本书》从对个体的出发着手,重点在深度的探索上,而本书的译者之一郝明义先生的另一本书《越读者》则从阅读的广度出发——如何寻找一本书,两本书搭配起来阅读,则更让人收获颇多。

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中提出了一个概念——Reader Takes All(阅读者通吃)。不同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种,这本书将阅读同饮食来谈,依据需求的不同,将阅读分为“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甜食阅读”四类,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容易说清楚,二是有助于检查一些最基本的阅读观念和习惯—如偏食。而在我看来,本书中最让我受益的即是郝明义先生提出的人生不只有阅读,如同一句话“你明白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阅读也是一样,阅读只是理解世界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生活中处处皆是学问,有些书是“成文”的,而有些书是“不成文的”,这就需要我们用实验、用观摩、用演习等方法来思考探究。

《如何阅读一本书》和《越读者》两本书在横向和纵向上各成体系,却又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阅读这件事,二者结合来看,收获的会更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tc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