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统
从“感统”角度,分析孩子日常行为

从“感统”角度,分析孩子日常行为

作者: 逃家小兔Emiliy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15:19 被阅读409次

如果孩子有以下这些表现,我们会怎么办?

精力旺盛,一刻都坐不住,活动量比同龄孩子来的高;

对于大的声音会过度反应或恐惧;

动作偏慢,感觉动作比较笨拙,时常走路撞到桌子,椅子什么的;

经常对大人的指令听不到或者听错;

好奇心过强,经常在老师还没有讲完,就开始回答,或者在大人讲话时容易插嘴;

外表看起来比较脏乱,衣服常没有穿好,例如:没有扎到裤子里,或者袜子一边高一边低;

做事情没有耐心,持续性不高,游戏两三分钟换一个,觉得不好玩,没兴趣;

看起来比较懒散,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只要有地方可以靠,就会靠着,上课手托着下巴,或者趴在桌子上;等等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孩子就是性格比较皮;或者发育比较慢,有些长大自然就会了;注意力不集中,听不到跟他说的话;耐心不足,没办法等待,让他学会等待就好了;比较懒,多去锻炼他,让他动起来。这些都不能说错,只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关注一下这些问题,也许可以找到问题的本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可以从哪个方面去思考呢?

“感觉统合”

通常我们会自己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跟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差别,或者学校老师告诉,说我们家孩子有问题,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才开始知道什么叫做感统失调,甚至,很多家长会觉得感统失调就是问题孩子,例如自闭症儿童、阿斯伯格孩子才会有的特殊状况。

其实,不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感统失调,例如,我自己,现在走平路还会无缘无故摔倒;有点时候晕车等等,都不是大问题,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也许,您会说,对呀,不影响正常生活,为什么还要关注这个问题呢?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日后能更好的进行工作和生活,把我们能避免的问题都提前解决,不给孩子的成长留下绊脚石。

什么是感觉统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很多人肯定说,这是柠檬。那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大脑是如何判断出来这是柠檬的。首先通过视觉观察,发现是黄色,椭圆形状;通过触觉,摸起来有些粗糙,感受到它的重量;通过嗅觉,可以闻到清香的气味。

各种感官感受到的信息传送到大脑后,大脑开始做处理。不过此刻,我除了看到它、摸到它、闻到它之外,可能周边还可以听到爸爸妈妈说话的声音,感受到空调吹在皮肤上的感觉,这个时候,大脑必须只留下与这颗柠檬有关的讯息,所以必须排除说话的声音,空调吹在皮肤上的感觉,然后在之前的认知经验讯息中搜索,得知,这是柠檬。这一连串的过程,就是感觉统合在帮助我们。

感觉统合的流程是:感觉输入,接收信息——信息整理——正确行为。

感觉统合的定义就是:环境中的各种感觉信息,经由身体感觉器官传送到大脑,经过信息筛选,以及解释、整理、分析,让大脑判断个体现时状况,并作出正确反应行为。

感觉统合对孩子有哪些帮助呢?

第一:稳定情绪

感觉统合比较好的孩子,可以顺利的处理信息,正确的作出反应,一切井然有序,不会混乱,动作和感觉会处于舒服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也是稳定的;

感觉统合不太好的孩子,大脑接受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由于不能进行筛选,造成信息过多,大脑疲惫,孩子会表现出不耐烦,出现烦躁情绪,或者大脑处理后,没有做出正确的反应,比方说,你轻轻的拍一下孩子,打招呼,触觉敏感的孩子,会觉得你在用力打他,他会出现愤怒的情绪,等等。

第二:培养良好的人际互动

对于0-6岁的孩子,语言在快速发育当中,很多时候,人际互动会受到行动的影响,例如:有很多小朋友,因为力量控制不太好,造成人际互动问题。他可能跟别人打招呼,所以拍拍人家,因为力量控制不太好,造成别人认为他在用力的打;或在搬桌椅的时候力量没有控制好,重重的放在地上,别人可能会误以为他不高兴;等等。

第三: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动机

孩子听课时,是听觉和视觉的互相结合,如果记笔记的话,需要一边听,一边看老师板书,一边写笔记,孩子必须透过听觉、视觉甚至操作的感统学习,才能学习的更快,更有效率的达成目标。另外孩子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需要眼睛看着口型,耳朵听着发音,才能学会,所以视觉、听觉的整合才能促进语言发展。

明白了感觉统合的好处,我们一起来看看感觉统合包含哪些方面?从字面分析,感觉统合包含两个词语:“感觉”“统合。从心里学角度来说,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和感官系统的察觉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五感,外加:前庭觉、本体觉。统合,也是整合,是大脑对各种信息的统一处理。

结合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些孩子情况,我们一起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来判断一下。

1.孩子对于大的声音会过度反应或恐惧。

孩子的听觉接受到刺激以后,如果大脑无法做适当的调整,会过度放大这些声音,使孩子感到惊吓。一般人听到鞭炮声、或者火车,地铁的声音,多半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会因此受到很大的惊吓,或躲到妈妈的后面,这可能是在听觉整合的部分出现了状况。

2.活动量比同龄孩子大,坐不住。

由于现在城市里孩子的活动空间问题,大多数孩子平常被限制不能充分的活动,因此在开放的空间,例如公园,体育场,广场时,孩子会变得活动性比较高,也比同龄孩子玩的疯狂一些,这样的表现显示孩子的感觉统合在前庭觉部分得到的刺激是不够的,因此大脑会直接下命令,要他去多运动一些。前庭觉的训练主要通过改变速度和方向进行训练,后面做详细的说明。

3.好奇心过强。

孩子遇到新奇的东西是否会马上上前去看,或在大人讲话是容易插嘴,无法三四而后行?这类孩子经常等不及老师把问题问完,就着急马上回答;若有同学拿到新的东西,他就马上抢过来看。

这类孩子有可能是规则问题,不过如果进行规则训练之后还是这样,没有改变,那就说明可能不是规则问题,而是他们的行动性比较强,在感统部分得到刺激以后,大脑会觉得这个刺激是新鲜的、有趣的,由于大脑没有将这些刺激做适当的处理和抑制,导致接受到刺激就立刻变得兴奋,于是就马上被吸引而立刻去接触这项刺激,想跟这些刺激做互动,因此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好奇心过强,行动性偏高。

4.与大人讲话时经常恍惚,发呆或者分心。

孩子的大脑如果不能处理周遭的各种信息,就无法专注于他应该选择的信息上,身旁的刺激可能更容易吸引他。例如,妈妈跟孩子讲话时,这个时候如果旁边有个人拍球走来走去,或者有一个他喜欢的玩具,那么他的大脑除了听眼前妈妈的讲话外,还要去处理妈妈的讲话内容,并且去构思如何跟妈妈进行互动,身边还有其他的各种声音、信息等,这类孩子的大脑无法处理各种讯息,就会容易受到不相干讯息的干扰。

要改善这种情况,除了做感觉统合训练之外,如果家长要好好的跟孩子进行沟通,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而且旁边不能放孩子喜欢的玩具,再跟孩子好好说话。

5.孩子是不是动作偏慢,感觉动作显得比较笨拙?

孩子的感觉统合如果出现问题,在动作上会显得比较缓慢,例如:做操时,孩子的动作比别的同学慢半拍,这是因为,孩子在身体感知方面出现问题,不像别的孩子,可以看着其他人的动作感知到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这类孩子,需要看完其他人的动作,再看着自己的手脚,用视觉来确认行为是否正确,速度上就会变慢;

还有,当其他同学都出去排队了,他还在整理书包,或者老师请他给同学发作业本,他毫无章法,左一本、右一本,还漏掉一部分人。大多数人可能会说这类孩子不专心,其实是孩子的感觉统合出现问题,导致他的行为组织能力没有那么优秀,不能把做事情的步骤好好组合起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任何事情的时间会延长,效率低。

6.是否会听错大人的指令。

妈妈让孩子去客厅桌子上,拿杯水过来,喝掉,然后放在卧室桌子上。孩子要么走到客厅拿水杯直接喝掉,要么去了客厅什么也不做,除去孩子有情绪的情况。妈妈会觉得孩子就是不听话,在故意这么做,其实是在大脑感觉统合的过程中,将讯息接受后,做了错误的判断,因此表面上看是无法达到妈妈的期望。

7.孩子看起来聪明,但成绩却是落后的?

这类孩子,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能快速的反应并且做出回答,但遇到老师时,他的成绩总会落后。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要靠聪明才智,还需要更多的认知,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主要原因是,孩子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他的大脑是否能抽取出他过去所学习的,并且加以整理,解答在试卷上的题目。

8.力量控制不当。

孩子是不是关门特别用力,声音很响?即使你请他小声一点,他都会说:“有啊,我在轻轻的关门啊”。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没有控制好力量,这是由于在大脑控制动作时,无法协调好肢体动作,造成动作太重或者太轻,甚至遇到水坑时,孩子不能一脚跨过去,而是踩进去,这都是因为大脑没有协调好身体姿势和动作,导致表现出来的力量控制不当造成的结果。

9.孩子外表看起来比较脏乱,衣服常没有穿好。

感觉统合需要加强的孩子,对于各种感觉没有办法处理的很妥当,因此也没有办法注意到自己的外观上是否有改变。例如:衣服没有扎到裤子里,或者袜子一边高一边低等,这些都会通过触觉来帮助我们做检视的,当孩子没有感觉到这些讯息时,他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外观有什么变化。

10.孩子是不是做事情没有耐心?

孩子在读书甚至玩游戏时,持续性不高,两三分钟就离开,我们会说孩子的专注力不足,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来分析,坐不住是因为孩子的肌耐力不足,无法维持同一个姿势太久,因此孩子会感觉到疲惫,加上大脑没有办法好好处理游戏的当中的信息,处理速度比较慢,会让孩子觉得不好玩,缺乏兴趣。

因此,除了加强孩子的专注力之外,还需要改善孩子的感觉统合,让他的肌肉更有力量,可以做更久,并让大脑处理各种讯息的速度加快,孩子才能从学习当中享受乐趣。

11.情绪起伏是否过大?是否容易哭闹或大笑?

感觉统合除了帮助孩子能有正确的行为,也帮助正确的表达情绪,有些孩子得到刺激,大脑没有做出正确的解释,反而把得到的讯息过度放大,让孩子出现跟其他人不一样的行为,例如:听到一个笑话,别的人只是轻轻的一笑,他会笑很久,甚至是笑到在地上打滚等行为。

12.是否会出现不自觉的行为?

孩子坐在椅子上时,是否会把椅子翘起来,做“两脚椅”,或甚至开始摇晃椅子?有些孩子会不自觉的摇头晃脑,或咬手指头,从感觉统合上来说,孩子是在经由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刺激。为什么会摇晃椅子?为什么摇头晃脑?这是为了得到速度前庭觉的刺激。

为什么会出现咬手指头会让他得到安全感呢?主要是经由手指、嘴唇神经末端敏锐的触觉刺激,来帮助大脑得到足够的触觉刺激,进而让大脑的神经系统可以稳定下来,也就建立了足够的安全感。

13.孩子平时是否看起来比较懒散?

感觉统合需要加强的孩子,由于整体的能力比较落后,当力量不够,却要维持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尽量去找比较省力的方式去进行活动。因此这些孩子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能有地方靠,就靠着,因为这是最省力的方式。

这样的孩子外形容易虚胖。主要由于肌耐力不足、张力较低。这类孩子可能会拒绝一些劳务,或是需要动脑,动力气的事情。因为从事这些活动,会让孩子的大脑比较疲劳,甚至因此表现出爸爸妈妈不满意的结果,而遭受责备,所以这类孩子能不做事情,尽量不做。


感觉刺激,就是大脑的食物。

对于幼儿的大脑而言,这些感觉的输入,就如同食物对于身体一样重要,因此,感觉讯息就好像是大脑的食物。幼儿发展过程中,如果缺乏适当的感觉讯息输入,就如同大脑缺乏食物,就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幼儿用密集的感觉刺激,进行感觉统合,来强化神经系统在大脑中的运作,让幼儿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感觉讯息,发展出适应性的行为和认知表现。

某些在感觉统合发展未循正常轨道而行的幼儿,日后的生活中将可能在动作、认知、情感和思考方面遭遇困难。

所以感觉统合的关键期是0-6岁的孩子。不是说超过了这个年龄就没有办法,不能进行感统训练,是可以的,只是在训练时间上会拉长。例如,0-6岁的孩子,可能坚持训练6个月可以有明显的提升,可能超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8个月甚至1年的时间,才可以达到相应的提升成果。

6岁前的感觉统合是为了儿童发展,在这里我们来区分一下“发展”和“发育”的不同。发育是器官的成长,可以量化的,身高、体重等,而且是连续性的;发展是指行为上的改变,可以观察到的,并且是阶段性的,就像敏感期一样,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的。

儿童身心发展类别

儿童身心发展类别

在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大脑需要对各种感官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接下来详细分析一下:前庭觉、本体觉、触觉、视知觉。

前庭觉(速度刺激)

前庭神经

前庭系统位于耳朵内,是一个感应我们头部运动以及处理姿势平衡的主要系统,是一个最容易被剥夺掉的感觉系统。前庭系统就像手拿一个横放的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当改变速度或者调转方向,里面的水会来回翻滚,器管壁上会有一些绒毛,随水飘动,来感知头部或身体运动的方向。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身体速度和方向就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例如:滑板、秋千等。

前庭觉系统帮助孩子三件事情:

1.建立适当的肌肉张力;

2.建立身体与空间的概念。个体在空间里能运动恰当、快速又有效率,并且不去撞到别人或物品,需要前庭系统的协助,首先,孩子视觉必须要先看好环境中各项会阻碍他前进的物品,接下来,利用前庭觉,了解自己运行的速度如何,才能判断出什么时候要做适当的姿势改变,而姿势要做什么样的改变,须经由前庭觉的协助,才能判断出会不会撞到旁边的障碍物;

3.协助做好眼球控制。前庭觉跟平衡有关系,也和我们的眼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前庭系统位于眼睛后方,而眼睛位于头部,当头部运动时,同时会带动眼球转向。然而,小朋友上课,却可以一直看着老师,不论头怎么摇晃,聚焦永远在老师身上,这项能力,称之为“前庭眼球反射”,这是由于前庭系统敏锐的整合,当头想右转时,大脑立刻感觉到速度和方位的改变,让眼球往左移动,可以一直关注到老师。

本体觉

本体觉就是肌肉与关节的感觉,肌肉收缩,关节改变接受信息。当我们产生动作,由于肌肉收缩让大脑知道我们手、脚或其他部位摆放的姿势和位置,因此我们可以不需要视觉,就可以产生正确的行为,例如闭眼可以拍手,可以两手食指指尖在头上方碰到,都是本体觉的帮助。

本体觉帮助孩子三件事:

1.建立身体的概念。做操时,可以眼睛看着老师,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内化到自己身上,这样的能力主要是因为本体觉提供了良好的肌肉收缩与放松回馈到大脑,帮助我们了解身体各部位的状态。有些孩子玩捉迷藏时,身体躲进角落,手和脚却露出来,这就是由于孩子没建立好本体觉的整合,没有良好的判断自己的手脚位置。

2.做出良好的动作计划。当孩子的本体觉整合良好之后,大脑才能充分获得身体手脚的讯息,进而做好动作计划。例如:要往上踏一个台阶时,除了视觉可以看见我们和台阶之间的相对距离和台阶高度外,更需要本体觉良好的整合,来让大脑知道:脚需要多少力量抬高,才能踏上台阶,在脚抬高、移动时,重心要如何转变,双手的摆动姿势要如何改变,才能保持平衡,等等一系列动作计划能力。

3.维持姿势以及情绪稳定。本体觉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身体概念,做出良好的动作计划,所以孩子可以做正确的动作判断以执行,并维持稳定的姿势,孩子不用担心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上课坐得正,走路走得稳,进而影响日常的生活表现和上课的专心度,帮助情绪的稳定。

有的孩子走路容易跌倒,是脚太得不够高;有的孩子喜欢垫脚尖走路,原因:比平时高,可以看到更多东西,比平时走路速度快,可以到处探索,要么,触觉敏感,因为垫脚尖接触面积小,还有,垫脚尖需要用力,刺激本体觉,可以接受更多的刺激,满足需求。

如何判断垫脚尖不是生理疾病,只需要让孩子平躺,脚跟和腿可以成90度就行。

触觉

这个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对皮肤压力和温度的感知,全身最大的感觉器官。

触觉帮助孩子三件事:

1.建立身体的概念。我们身体分布最广的就是皮肤,将所得到的触觉传给大脑,加上视觉和其他感觉的辅助,我们可以知道身体现在正在碰触什么物品,进而让大脑知道我手脚在哪里,我的姿势是什么样的。

2.学习认识形状。学习是多感官的综合利用。

3.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视知觉

视觉整合是个很复杂的处理过程,不单指眼睛。人从眼睛得到讯息,经由神经传送到大脑枕叶的视觉区成像,帮助我们对于环境的一切能够有所认知。成人一天当中,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活动都需要视觉协助,对于儿童,比例更好,因为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运用视觉学习。

视知觉

好了,基本已经把感觉统合整理完了。那问题清楚了,该如何做训练呢?

在感统训练游戏设计上,只需要两个字“好玩”即可。

因为孩子只有在愿意,想要进行运动时,大脑才会对各种感觉信息加以统合,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如果孩子有情绪,不想做,大脑更多的能量是处理情绪信息。

感觉统合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暖身游戏。重点在于避免肌肉上的伤害,也可以帮孩子调整情绪状况,让孩子觉得接下来的游戏很好玩,提升兴趣和动机。同时,还可以帮助老师或者家长观察孩子的情绪状况,了解他的参与度,才能思考接下来的活动是否需要作出改变。用时30-40分钟,主要玩的开心。

第二阶段:重点游戏。在于感觉的刺激,根据不同的感觉系统做设计,这阶段是训练主角,活动时间可以拉长至半个小时。

第三阶段:缓和游戏。缓和游戏主要在于精细动作、专注力甚至认知的训练,主要目标是让孩子冷静下来,缓和情绪,同时提升专注力。

(听20年职能治疗师、台湾儿童潜能发展协会秘书长、白能脑科学研究中心执行长、兜兜亲子联合创始人——张旭铠,阿铠老师,感统训练课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感统”角度,分析孩子日常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di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