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和的态度,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要诀。
——松下幸之助
孩子的拒绝与否定
成人相信拒绝或否定是起码的自由权利之一,可是当遇到别人拒绝或否定自己的时候还是难免沮丧。假如是自家孩子的拒绝或否定呢?似乎更难接受,所以想急于修正孩子。但是等一下,孩子究竟有没有权利拒绝些什么,否定些什么呢?尽管被否定被拒绝的东西来自“衣食父母”。妈妈要知道,从过去无条件的接受父母给的一切,成长为有意愿做选择的孩子,这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有时候孩子还把握不好究竟该拒绝什么,不该拒绝什么。我们也要给孩子点时间,更多的习得游戏规则。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大部分时候,孩子是听话的乖巧的,吃下我们给的任何食物,母乳、牛奶、米粉、菜汁、果泥,面包,饼干,肉粥,玩耍我们给的任何玩具,汤匙、小鼓、气球、摇铃、纸片、皮球、瓶子、碎布、面具,等等。我们以为这样欢乐的好日子能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不是我们控制着孩子,而是我们在试图互相控制,而控制本身是对平等关系的破坏,控制是不讲道理的,仅仅是方便的获取单方乐趣。
是的,我们听到了,孩子说:“不”“我不要”“我不去”“我不吃”“我不看”“我不听”“我不玩”“讨厌”“不喜欢”“你走开”“别管我”,我们欣喜而惶惑了。
孩子的拒绝,通常是为了:试探、建立自我、划定边界。
孩子拒绝在约定的进餐时间吃饭,其实是一种试探,如果父母一直等了又等,催了有催,劝了又劝,追了又追,那么孩子就得到了鼓励,孩子就知道“尽管我拒绝按规矩吃饭,他们还是为了让我吃饭而模糊了规矩,我能让他们为我破坏规矩。”这是试探,对类似的试探只需要以明确的规矩回应:晚上7点到8点是吃饭时间,吃不吃自己决定,过了8点没饭吃了,饿就忍耐到第二天的早点时间再吃。
用拒绝建立自我,从出发点来说是必要的,一个不懂得拒绝的人往往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自我。如果孩子说:“我不愿意去舞蹈班,我喜欢画画。”这是值得家长肯定的,他在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取舍,一个能做独立判断取舍的人,将来才可能为自己的判断取舍承担责任。当他遇到困难想逃避的时候,你可以鼓励他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要为你的选择负责,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才能有所成就,才能享受到追求的乐趣。”有些大孩子和家长发生尖锐的冲突,说:“弹钢琴是你的梦想,不是我的,你凭什么强迫我为你活着?”是的,孩子说的没有错,他有权为自己而活,所谓自己正是“自我”的一部分。
用拒绝划定边界,通常也没什么问题。有些家长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小弟弟小妹妹玩一会,或者让给来家作客的孩子,而孩子不同意,孩子说;“不,这是我的玩具,我还要玩呢。”,孩子这么说让大人有点难堪,但孩子的话没有错,他的玩具他有权利支配。团结小朋友是很重要,讲礼貌的教育也和重要,但不用为了这两个原因而彻底放弃自己的边界,成为无原则的和事佬。大人愿意把自己的汽车随便让认识的人借走吗?愿意把自己珍藏的影碟随便给别人拿去看吗?愿意把自己收藏的限量版香水让访客随便用吗?我们尊重孩子划定边界的行为,孩子也能尊重我们划定的边界,“爸爸的手机是私人物品,不是玩具”“妈妈的化妆品是妈妈的私人物品,想用要先征得妈妈同意。”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边界也是维护正常秩序的基本法则。

孩子的否定,通常是表示:评价、排斥、强调自我。
评价性否定,比如:臭妈妈!这表示妈妈的某些行为是孩子不接受的,那么妈妈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确实做的不好。不要以为小孩子没有评价能力。电影《铁皮鼓》里的奥斯卡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用天使般清澈的眼睛看到成人世界的复杂。
排斥性否定,比如:“妈妈走开”“我不喜欢吃豆面汤”。有些是真的排斥,有些是渴望得到而故意做出相反的表达。有记者报道某留守儿童对父母常年不回家表示无所谓,显然是后者,孩子并非真的无所谓,而是用无所谓表达自己的渴望、不满、并希望唤起父母的关注和爱。但有些排斥性否定是真的,比如明确的不喜欢什么,甚至没有为什么。只要不是有害身心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成人也得尊重孩子的决定,因为他的感受就是他自己的,别人不能替代。
以排斥强调自我,也是常见的表现。我不愿意,我不想去,我不喜欢。这些表达都是在强调自我,自我的观点,自我的权利,自我的意识,自我的边界。有的孩子撒欢哭闹,过了半天,孩子能忘了自己是为什么而苦闹的,可见哭闹行为本身意味着“我想苦闹,有权哭闹”,但并不一定是“为什么而哭闹。”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正向的建立自我意识,减少以排斥强调自我的行为。因为发展下去,孩子成年后如果养成这样的固定模式,就可能表现为“以自我伤害要挟他人”。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渴望独立,但也渴望得到保护。而家长就要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需求中间找平衡。

孩子之所以表现出顽强的“反抗性”其根本原因是想独立。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与父母作对,但孩子的内心仍然需要您的情感支持和适时的鼓励。在放手让孩子独立做一件事时,父母可以首先判断一下他能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件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在没有人身危险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去做。如果孩子正准备做的事情可能危害到健康的时候,父母可以果断制止,并用其他一些危险性低的活动来代替。让孩子在享受到独立感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关爱,这样也会减少孩子反抗情绪的发生。
孩子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形成孩子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作为父母,对那些总是用说反话来达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孩子应该:
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执拗行为的发生。同时可以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种使他更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使他放弃不正当的要求。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示父母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走开,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法来终止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