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人物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作者: 格调清单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15:21 被阅读20次
黑泽明全部电影请在公众号获取

从1943年执导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到1993年的最后一部《一代鲜师》,历经了漫长的五十年。

黑泽明,这个生于日本明治时代的男人,这个把电影当作人生的导演,一共执导了三十一部电影,带领着日本电影走进了国际领域,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成为第一个在国际领域有影响力的亚洲导演。

1990年,黑泽明被奥斯卡授予终身成就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该项殊荣的亚洲电影人。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黑泽明亦榜上有名。

然而不幸的是,他未能亲眼看到。1998年 9月6日,这位纵横影坛50载,先后获得30多个国际大奖的大师撒手人寰,享年88岁。

今年的九月,格调清单刚刚诞生;今年的明天,黑泽明逝世二十周年。回首这位电影大师的一生,恰如他所拍摄的电影一样,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而贯穿其中的是他对人类深切的关怀,永不泯灭的是他对人生永恒的探讨,熠熠生辉的是他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今天,让我们跟随镜头,一同走向“电影界的莎士比亚”——黑泽明的传奇人生。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十七岁中学毕业后,一边坚持着儿时的画家梦,一边与哥哥一起,学习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

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年仅27岁的哥哥自杀,这给黑泽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贫病交加、漂泊无依的他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偶然间看到 PCL公司(现东宝株式会社前身)招募副导演的广告,迫于生计,源于兴趣,黑泽明参加了考试,在这次考试中,他遇到了一生之中最崇拜的人——在日本享有盛名的导演山本嘉次郎。

在山本导演的着力栽培下,黑泽明亲身参与了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 从订背景到录音、从场记到剪辑,与此同时,在山本的指点下,他开始自己撰写并发表剧本,这一切都为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1943年,小说《姿三四郎》出版,敏感的黑泽明仅凭一句“一位柔道天才波澜壮阔的一生”的广告词就嗅到了其中的精彩看点。于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横空出世。

这部影片描述了一位善勇好斗的青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柔道武术家的故事。片中姿三四郎与宿敌决斗时,荒野上,风在吹,草在摇,大团的云在极速地奔跑。运用自然营造氛围,尤其是极端天气的描写,给人以咄咄逼人的效果,黑泽明电影的一个特点在此初见雏形。

那锐利快速的搏斗场面,一改当时日本以及世界电影传统打斗片的沉闷作风,整整七段的柔道比武场面,每一段都令人屏息静气,目不暇接。堪称日本新型武打片的杰作,一经上映,立刻打破票房纪录,受到国内观众的热烈追捧,引爆战时身陷娱乐沙漠的日本民众。

据说,这部电影当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小津安二郎更是给出了120分的评价。次年,由于《姿三四郎》的非凡成就和深远影响,被称为日本电影界明日之星的黑泽明为其拍摄续集,这也是他一生中唯——次为影片作续。

日本战败后的1945年至1950年,黑泽明相继 拍摄了《无愧我的青春》、《美好的星期天》、 《泥醉天使》、《平静的决斗》、《野狗》、 《丑闻》等现实主义电影。

这些影片围绕着社会不同阶层、尤其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战败后的日本百废待兴,黑泽明的影片,如同镜子般折射出战后日本的真实面貌。描述现状不是他的目的,现状背后的本质探讨才是黑泽明关注的焦点。

黑值得一提的是,泽明与三船敏郎合作的黄金时代也是在此时开启的,三船敏郎成了黑泽明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标签,影坛上流传穿着这样一段佳话——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

与自己的创作团队配合得越来越有默契,所拍摄的电影票房与口碑不同凡响,不满足于现状的黑泽明开始了新的探索。在京都、奈良的古门考察中,一座巨大的城门引发了他的兴趣,1949年,《罗生门》正式开拍。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巨大而破败的城门就是“罗生门“,也是影片的主要场景。樵夫、和尚、浪人在这个城门下避雨,樵夫的回忆展开了一桩凶杀案。

这是一部奇特的电影,编自芥川龙之介1922年的短篇小说 《竹林中》。无论是从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思想主题内涵来说,都堪称经典,对日本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光为丝,以影为梭,一张有无限可能的网在罗生门里编织。一场发生在密林中的强暴和凶杀,几个目击证人各持说法,每个人都站在让自己更有利的角度陈述。

这不是真相的扑朔迷离,而是人性的自私残缺。八十八分钟的黑白片,带给有意探索人性的观众以直击心灵的震撼与启示。

单纯、明快、豪壮的电影配乐,斑驳的光影交错,搏斗中一个又一个激烈的场面冲突,俯拍构成的长镜头,黑泽明的拍摄手法日臻成熟,独树一帜的影片风格在《罗生门》中也日渐凸显。

这部影片在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金狮奖,同时摘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

这个消息给战败后的日本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鼓励与勇气,黑泽明成为了各大电影公司竞相争夺的红人,黑泽明的电影人生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期。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1954年,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合作拍摄的《七武士》问世。该影片讲述了村民无意中听到了土匪的谈话:要在秋后洗劫村庄,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村民请来了七武士,虽然土匪被消灭了,但他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影片中武士与土匪几个人的掠杀,群马在泥沼中激战,展现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在快速剪接,连续复述镜头的运用下,所有影像都凝聚成体,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黑泽明导演的高超技巧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也被日本电影旬报称为史上最佳作品第一名。并在1954年9月,斩获第1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

除《七武士》之外,从1952年至1965年,黑泽明先后拍摄公映了有《生之欲》、《生者的记录》、《蜘蛛巢城》、《用心棒》、《樁三十郎》、《天国与地狱》、《红胡子》等十余部影片。

其中《红胡子》不但票房大获成功,而且在国内外获多项大奖。这是黑泽明此生最后一部黑白电影,这部剧之后,黑泽明告别了黑白世界,同时,也告别了同创辉煌的三船敏郎。

原本事业正如日中天的黑泽明突如其来地迎来事业的低谷期:与曾经的“黄金搭档” 产生分歧、分道扬镳;与美国制片合作方观点相悖,终止合作;与福克斯合拍电影屡屡受挫,合拍流产。

当以电影为生命、追求艺术精神的黑泽明发现,无法与业已成熟的西方资本票房路线与之间找到契合点后,他转而向国内突围。然而新作《没有季节的小墟》严重扑街,1970年的日本已经没有多少人喜欢看这种探索人心深处的艺术电影。

而影片失利,直接导致了电影制作公司倒闭。1971年,年近60的黑泽明,被发现倒在浴缸的血泊中,经抢救后性命暂时无忧,但自杀时留下的二十多道伤口恐怕难以抹平。

也许,经历过生死的人,更能看透一切;从死神手里逃过的人,更能决绝地斩断过去所有痛苦与失落,转而获得重生。

直到1975年,应苏联邀请赴西伯利亚实地指导《德尔苏•乌扎拉》,黑泽明的冰河期才得以解冻。这部影片斩获了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1979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摄酝酿已久的《影子武士》。电影讲述的是一方霸主武田信玄,在战争中身负重伤不治身亡,临终时他留下遗嘱密不发丧,而是由他的影子武士作为替身迷惑敌人。

具有深厚美学功底的黑泽明,在这里巧妙地运用黑绿红紫四种颜色,指挥武田信玄的骑兵、步兵、步枪队、指挥部,进而表现武田信玄“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的军事战略,把电影拍得几近完美。

这是一部将色彩、光影、绘画的创意和构图运用到极致的影片,达到了一镜头一幅画的地步。而电影中那没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与挫折感,体现出黑泽明蜇伏多年后对人性的挖掘思索。

电影于1980年在日本公映,成为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一名,荣获艺术电影最高奖项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沉寂之后,凭借《影子武士》,一扫此前屡次在日本院线失利的阴霾,黑泽明的电影生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重新回归到大众的期盼中。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1982年,黑泽明继续获得国际投资,开拍他苦心准备多年的《乱》。此前,在等待投资的过程中,他以油画的方式画了三百多幅《乱》的分镜头,最后电影呈现的画面与他的画作丝毫不差。

影片中传达出出来的悲壮、凄凉、厚重、迷乱,给人的视觉与心灵带来巨大冲击。这部源于莎士比亚《李尔王》的电影被挑剔的西方影评家誉为“最符合莎翁原著的改编”。由此,世人尊称黑泽明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无法想象,拍摄出这样电影的老年黑泽明,内心是何等状况。他是否如李尔王一般,看到自己被无常的宿命,放逐在人生的荒原上、孤单飘零。

1985年完成的这部巨型古装片《乱》,获得第58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奖。

“我拍了五十年电影,可是我还是不懂它”。1990年3月,80岁的黑泽明在美国奥斯卡颁奖现场,接受特别荣誉终身成就奖时给出了这样的致词。

历经世事,饱经沧桑,晚年的黑泽明开始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对艺术的追求也更加执着,作品也更具深沉的哲理。

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同年5月10日,他拍摄的《梦》 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特别上映。这是颇有意味的一部电影,以光怪陆离的画面表现出一个个人性符号。

影片的男主人公从童年“狐狸娶亲”的童话开始出发,穿行过痛失亲人的少年、黑暗压抑的战争时期、风雪中奋力抗争的青年、想以艺术拯救人类并关注世界和他人命运的中晚年,最后返璞归真,在世外桃源中安然老去。

整个电影讲述着黑泽明一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爱所感,宛如电影版的“黑泽明自传”。

一种对电影的执着,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黑泽明的电影充满着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普世价值的不息探求,彰显出意蕴非凡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风格。

从他26岁进入电影圈,《姿三四郎》起步,由《罗生门》达到高潮,《七武士》、《乱》、《梦》 等延续他着独特的电影艺术与表现手法,影响了几代世界电影人,成为东方电影的标尺。

1998年9月6日,黑泽明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88岁。百年前,他的一声啼哭,划破了电影的经典之门;身寂后,他的思想借由光影形成的传奇镜头,穿越时空,使人对他顶礼膜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界的莎翁,凭什么只有黑泽明配得上这么叫?|逝世二十周年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exgftx.html